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救时宰相:人无完人,能臣,未必符合儒家理想的贤臣

救时宰相:人无完人,能臣,未必符合儒家理想的贤臣

        对于姚崇三年多的宰相生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有一个典故非常传神。当时有一个中书舍人叫做齐澣,对于跟职业有关的各种掌故无所不知,号称“解事舍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活字典。姚崇对他非常欣赏,两人私交不错。我们不是讲过姚崇曾经因为丧子请了几天假吗?卢怀慎独立处理不了政事,所以等他销假回来上班后,公文已经堆积如山。姚崇有本事,没多一会儿都处理完毕了。姚崇是个很自负的人,从办公室出来,他自己也很得意,就问齐澣说,你博古通今,说说看,我当宰相,可以和哪位古人相提并论啊?意思很明显,让齐澣夸他。问题提得突然,齐澣还没想好呢!姚崇按捺不住,自己说了:我是不是和管仲、晏子差不多呀?管仲和晏子大家知道,都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晏婴在齐国后期出使四方,不辱使命。这都是中国古代贤相的典范,所以,司马迁在中还给这两个人合立了一个传,叫《管晏列传》。姚崇自比这两位,显然自视甚高。没想到齐澣说:您恐怕比不上他们吧!姚崇问:我怎么就比不上呢?齐澣说:管子和晏子的政治措施,虽然不能施行到后世,但还可以保持到他们自己死的时候;如今您的政令,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不甘心,又追问:如此说来,我究竟是个怎样的宰相呢?齐澣想了想说:您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个“救时宰相”吧!听到这种评价,姚崇并不觉得是贬低他,反而高兴得把手中的笔都扔在地下,说:救时之相,也难得啊!

        从这个典故,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呢?我想,第一个,姚崇是个务实的能臣。齐澣说姚崇是“救时宰相”,救时的基础就是务实。只有务实,才能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姚崇上任后,无论是罢免冗官、贬逐功臣,还是安抚宗室、捕杀蝗虫,都表现出不唯上、不唯天,只唯实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姚崇的努力,玄宗朝的政治才会很快重新走上正轨,这就叫救时。要知道,救时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从武则天末年算起,唐朝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在动荡中度过。要是往上推到武则天掌权,唐朝已经有半个世纪都处于动荡中。在这种情况下救时,可是需要大眼光、大气魄,还有大手段的。正因如此,姚崇听到齐澣说他是救时宰相时,才会喜形于色。

        第二,我们也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传统儒家意义上的贤臣。中国儒家讲究中庸平和,一个儒家君子,绝不好意思去追问别人,我能跟古代哪个贤相相提并论,这太不谦虚了。这还是言语方面。再看看姚崇对皇帝、对同僚和对家人的态度,就更不像儒家贤臣。正统的儒臣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呢?比较经典的说法就是文死谏、武死战。这死谏和死战才是忠诚的标志。姚崇会不会上谏呢?不是不会,但很少直谏。相反,只要无伤大雅,姚崇一定会顺着皇帝说话的。开元二年二月初一,太史上奏说要发生日食,结果并没有发生。这其实就是科学不发达所致,没算准。但是姚崇不这么说,他带着文武百官上表祝贺,说:太阳应该亏而没有亏,这完全是陛下您的圣德所致啊!是您的光辉补足了太阳的光辉啊!请赶紧把这件事记在史册中吧!还是开元二年,有一个大臣翻出《豫州鼎铭》献给玄宗了。这份铭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是武则天写的,结尾一句是“上玄降监,方建隆基”。隆基不是唐玄宗的名字吗?这个大臣说了,这就是玄宗受命于天的征兆。这种事情,我们一看就明白,就是文字巧合,姚崇也明白。可是,他还是装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说:这是大事,赶紧交给史馆,写进史书里,表现出一副十足的谄媚相。姚崇这个样子,北宋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大儒家司马光十分看不惯,说姚崇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很明显,姚崇对待皇帝的态度不像儒家贤臣。

        对皇帝如此,那对待同僚呢?根据传统儒家经典的标准,应该是“君子周而不比”。同僚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但是不能拉帮结派。可是姚崇呢?只要是可能对他专权构成威胁的同僚,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看看张说和魏知古就知道了;而对待他自己的死党,则是包庇纵容、是非不分,小吏赵诲就是例子。这哪里还是孔子赞赏的“君子周而不比”,分明是孔子反对的“小人比而不周”嘛!这也不符合儒家的标准。

        对皇帝、对同僚,这都属于公共领域,那在家庭领域,姚崇的做派是不是符合儒家准则呢?中国古代讲究家国一体、移孝作忠。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好父亲,应该是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为国效力才是,可是姚崇却纵容自己的儿子交通宾客、招权纳贿,这不还是和儒家的理想背道而驰吗?所以,姚崇是个能臣,但是,不是符合儒家理想的贤臣。

        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贤臣和能臣之间的矛盾呢?古语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无完人,只要能够做到大节无亏,就算好了。

        《新唐书》在讲到姚崇的政绩时候说:“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正因为姚崇文武兼资、明娴吏道、长于决断,唐玄宗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摆脱政治困境,走上正轨,开创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这是姚崇的大功绩,也是姚崇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艰难之中,唐玄宗伤感地说:如果姚崇还在,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候,离姚崇罢相已经将近四十年,离姚崇去世也三十多年了。人活着,掌握着权力,被人夸赞不难,死去三十多年还能被人怀想,就是难能可贵了。宰相当到这个分上,夫复何求!

        姚崇给开元政治开了个好头,接下去会是谁挑起大唐王朝这副重担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