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罢相原因:由罢相看出玄宗的行政原则,更使皇权集中

罢相原因:由罢相看出玄宗的行政原则,更使皇权集中

        大家可能会有点吃惊。姚崇号称一代贤相,原来才当了三年多宰相啊!他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被罢免了呢?表面看来,是因为姚崇纵容儿子和下属腐败,而且涉嫌树私恩,搞小集。但是,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所谓反腐败恐怕只是个借口罢了。事实上,姚崇罢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宰相如果专任就不能久任,这是玄宗的行政原则。所谓专任,其实就是大权独揽。姚崇在玄宗一朝担任中书令,虽然名义上还有门下侍中和他制衡,但是,在姚崇主政时期,担任门下待中的,无论是卢怀慎,还是源乾曜,基本都是伴食宰相。完全不能起到制衡姚崇的作用。同僚唯唯诺诺,不能制约姚崇,那皇帝会不会制约姚崇呢?也不会。我们在第一回讲过,姚崇刚刚当上宰相的时候,因为郎官的任命去请求玄宗批示。念了一遍郎官的名字,玄宗没反应;再念一遍,玄宗还是没反应。姚崇不明就里,非常紧张地退出去。结果没过一会儿,宦官高力士传话来了。皇帝不是轻慢你,是要让你明白,一般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做主,不必事事请示皇帝。皇帝有这样的气度,当然姚崇就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了。玄宗为什么自己不制约姚崇,也不让同级的宰相制约姚崇呢?因为玄宗信任姚崇的政治才干,愿意创造条件让姚崇不受掣肘,充分施展才华。可是,如果一个权相统治时间过于长久的话,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威胁到皇权。而自从武则天晚年以来,政坛之所以动荡,关键就在于皇权不振。这是唐玄宗从血淋淋的政治斗争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只能是采取专任而不久任的原则。宰相专任,就能放手开展工作;任期短,权力就不会失控。这就既发挥宰相的才干,又不会威胁皇权。这时,姚崇已经干了三年多,羽翼丰满,该让他下台了。

        姚崇罢相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姚崇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拨乱反正。要知道,唐玄宗是在一连串的政变之后开始统治的。面对开元初年百废待兴的局面,姚崇一方面提出“十事要说”作为政治纲领;另一方面则是善于应变,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是阳谋阴谋并用,没有一定之规。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叫做“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善于变通,摸着石头过河,在历史转折时期固然可以迅速打开局面;但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制度时,善变就不再是优点了,反而成了依法行政的障碍。这样一来,以善于权变著称的姚崇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姚崇罢相的第三个原因在于玄宗想要树立新的道德形象。如果不是有高瞻远瞩的“十事要说”在上面罩着,姚崇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像个小人。他打击政敌、党同伐异、招权纳贿,无论依据哪个时代的标准,也说不上是道德高尚。正因如此,玄宗才让卢怀慎做他的搭档,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可是,开元四年,卢怀慎去世了,这就使得高层道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不仅要有完备而有活力的制度,还要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官僚,特别是宰相,不仅是行政首脑,也应该是道德表率。可是,以姚崇的性格与为人,显然无法成为这样的表率。这样一来,换宰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姚崇是唐玄宗真正起用的第一个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但因为有这样三个深层原因,所以,姚崇罢相也就成为必然。

        看来,唐玄宗准备换相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政府运转走入正轨的时候,姚崇的历史使命也就已经完成。那么,当我们望着姚崇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又该如何给他一个历史的评价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