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丰功伟业

丰功伟业

        俗话说上行下效,皇帝带了个好头,官员也较勤政清廉。翻翻《隋书》即可发现,隋文帝时期,没有贪腐大案,倒是有多位清官都收进《循吏传》里。

        这个改革的意义在于把府兵从兵农分离、兵将合一的职业兵改造成兵农合一、兵将分离的民兵。这样一改对国家十分有利。兵农合一意谓着府兵和百姓合二为一,自给自足,国家不用养兵了;兵将分离意谓着将军们的权力大大削弱,降低军人对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改造后的府兵制不仅唐朝前期继续沿用,而且影响力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今天。这是军事方面。

        另外,开皇十四年,关中闹灾荒,隋文帝让左右把老百姓家里日常吃的东西拿来给他看。结果都是碎豆子、米糠一类的东西,隋文帝一看,马上眼泪流下来。自己带头节约,一个月都不喝酒吃肉。这是关心百姓生活。

        隋文帝强调的是政治上的臣服和人心的归附。所以,无论是打突厥,还是打吐谷浑、打契丹,打完后都注重安抚、注重收拾人心。这就是儒家所谓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种和平的外交路线也是中国此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的贡献,也是怎么推崇都不过分的。

        按照《隋书·高祖本纪》的说法,是“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太阳下山了才下班,无论是宫室还是服装器具都不慕奢华、唯求节俭,这当然是个好皇帝。

        举个例子,当时有位官员赵轨,担任齐州别驾。此人清廉到什么程度呢?他东边的邻居家有棵桑树,枝条越过院墙,到了他们家院子里。到桑葚成熟时,凡是从邻居家树上掉到他家院子里的桑葚,赵轨都让孩子给人家送回去。

        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后第二个伟大的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第二名的头衔轮不到他。为什么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会有如此大的落差?隋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另外,科举制也有利于维护皇权。试想,皇帝给了科举考生做官的权力,官位要从皇帝这里获得,科举的众多考生当然会成为维护皇权的中坚力量。因为有这样的优势,所以,科举制度也是一经创立就生机勃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这是文化方面。

        再看法律方面。法律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开皇律》。开皇律的精髓?99lib?一言以蔽之,是援礼入法、礼法合一。礼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开皇律就用法律手段维护这种以皇帝为首的社会等级秩序。因为有这样的好处,所以《开皇律》不仅是唐律的直接蓝本,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清朝。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应该承认隋文帝是位建立了丰功伟绩的皇帝。

        首先,有才华的人可以依靠个人本领,而非家族势力出人头地,平民家的才俊子弟可以和门阀士族的孩子一样当官,这意谓着社会的公平。

        随着老霸主倒台,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重新建立起来。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恢复了汉朝的声威,但是实际上,汉朝和隋朝大不相同。汉朝的东亚秩序强调军事征服和领土占领,而隋朝则不然。

        美国人迈克尔·哈特有本著作名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在这本书里,他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一份百人名单。其中,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每次出门,只要路上有人上表,遇到上访群众,都停下马来,亲自接待。这是关心百姓心声。

        一位统治者能够经由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这个功绩,也是怎么推崇都不为过的。

        隋文帝家庭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的缩影,也是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怎么推崇都不为过。

        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逢扶老携幼,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

        何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即可明白。杨坚是汉人,而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的匈奴人,这两人的结合,其实就是人无分夷夏。

        有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官吏,当然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

        再看他们的接班人太子杨广,虽然出生在关中地区,却偏偏喜欢吴侬软语,还娶了出身后梁皇室的萧氏做妃子,这就是地无分南北。

        隋朝建国十年后,就出现了仓库充盈的局面,这当然有很多种因素,但是,官府不横征暴敛,老百姓安居乐业,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个最伟大的功绩当然是统一。开皇九年,隋文帝平定江南的陈朝,重新统一全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统一后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意义极为重大,不光标志着南北两部份地域合为一体,还标志着北方“永嘉之乱”后历时三百年的民族融合的完成,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统一。

        什么叫爱民如子呢?仍然引《隋书·高祖本纪》的说法:

        想想看,一颗桑葚都不沾的人,会占老百姓什么便宜呢?所以等他离开齐州回京时,齐州老百姓都来送他,说,别驾一清如水,我们送行也不敢拿酒,就喝我们一碗水再走吧!

        开皇十年,平陈战争甫结束,隋文帝就对府兵制做了大幅度调整,要求所有府兵一律在地方落户,军人的土地也划归地方政府统一调度。这就是所谓的“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第三个丰功伟绩是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汉朝时,中国曾是当之无愧的东亚霸主。但是,随着汉室瓦解、五胡入华,中原政权日益衰落,东亚的主导力量也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到了隋文帝时期,经由与突厥反覆的军事和外交较量,终于让突厥心服口服,还为隋文帝奉上“圣人可汗”此一尊号,投靠隋朝。

        文化方面最伟大的制度创举是科举制。科举制的精髓是英雄不问出处,这个原则太伟大了。

        第二个丰功伟绩是建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政治方面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制的核心是皇帝集权,宰相分权。这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唐朝直接沿用,影响力则一直达到清朝。

        这四项核心制度共同之处在于都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这正是中国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隋文帝制定的这些伟大的制度,不仅给时的国家建立了框架,也对此后一千多年的社会发展持续产生影响,这个贡献,也是怎么推崇都不为过。

        这样看来,隋文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颇为崇高,至少在中国皇帝中排名第二。但是,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选出他心目中两位好皇帝,一定不会选到隋文帝。那么,隋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他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为什么形象如此不同呢?

        更感人的是,在这次大饥荒期间,隋文帝和老百姓一起到洛阳逃荒,遇到路窄时,隋文帝总是把马牵到边上,让老百姓先走。如果哪个老百姓拎的东西多,背不动,隋文帝甚至让左右的侍从替他们拿。这种亲民的形象,即使在今日都毫不逊色,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帝制时代。

        但是,隋朝建立后,马上大不相同。如何不同?首先,皇帝不一样了。前文多次提到,隋文帝是节俭自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第四个丰功伟绩则是建立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统治局面,即常说的“开皇之治”。在隋朝建立之前,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政治都比较黑暗。人们看到的皇帝或是上战场带着宠妃的齐后主,或是一下子立五位皇后、动不动施天杖的周宣帝,或国破家亡之际还不忘抱着两名爱妃一起钻到井里的陈后主。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甚至是昏君加暴君,人们对皇帝已经失望透顶。最高统治者腐朽,下边的官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受难的当然是底层老百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