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抽丝剥茧

抽丝剥茧

        隋文帝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谋杀,事关重大,它关系到对隋文帝晚年宫廷斗争的判断,也关系到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隋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怎么分析呢?分析两种相反的说法孰真孰假,有三种标准可以参照:第一、史料;第二、时间;第三、逻辑。

        先看史料。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最主要的史料来源是《隋书·高祖本纪》,这是第一等史料,准确率应该很高。但是,说隋文帝是被谋杀的,同样也可从《隋书》找到出处,比如,《隋书·后妃传》记载杨广调戏宣华夫人陈氏一事,《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张衡传》则暗示两人和隋文帝之死有牵连。两种说法的史料级别大体相当,这样看来,仅仅从史料对比,并不能分析出孰真孰假。

        再看时间。两种记载在时间上有没有冲突呢?原则上也没有。因为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的史料,只记载了两个关键时间:第一个是仁寿四年七月十日,隋文帝和百官诀别;第二个就是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去世。而说隋文帝是被谋杀的史料,其实强调的就是隋文帝死亡当天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隋文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七月十三日又发生一连串突发事件,最后导致杨广谋杀文帝。事实上,的记载本身就隐含着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两种记载在时间上并不矛盾,也不能据此判断孰真孰假。

        现在只剩下逻辑判断了。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能不能得到一些结论呢?还是颇有些值得分析之处。

        在讲隋文帝死亡之前,交代了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密信误送事件,第二个是陈夫人遭调戏事件。

        这两起事件哪个较重要?毫无疑问是陈夫人遭调戏事件较重要,也更具有直接意义。因为老皇帝还没死,太子就提前准备接班事宜,虽然在情感上可能让人不好接受,但是,从理性的角度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至于激起隋文帝那么大的愤怒,甚至产生改换太子的想法。而调戏文帝妃子的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仅触及了人伦底线,也暴露了杨广的真面目。

        当年,隋文帝为什么废杨勇、立杨广?就是因为杨勇任性好色,而杨广则表现得道德高尚,不近女色。现在看来,这些优点全都是伪装的,太子是个衣冠禽兽!这彻底颠覆了杨广当太子的依据,所以隋文帝才会大叫:“独孤误我!”说独孤皇后判断失误,可把我害苦了!

        既然发现了杨广的真面目,隋文帝产生对杨勇的悔过之心,以前觉得大儿子不行,现在看来,二儿子的毛病比大儿子严重多了,还是让大儿子回来接班吧!所以才有接下来让柳述、元岩起草诏书,召回杨勇的事情。召回杨勇,当然也意谓着杨广这些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杨广是个有本事的人,当然不能束手待毙,只能狗急跳墙,先行送父亲上西天。所以说,陈夫人遭调戏是整起事件的核心,也是隋文帝死于非命的直接原因。既然陈夫人遭调戏事件如此关键,我们分析一下,这起事件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这件事有两大问题。第一、杨广的行为不合情理。老皇帝临终、新皇帝登基之前,是政治最敏感的时期,绝对容不得半点差错。杨广是有高度自制力的人,当年,为了得到太子之位,杨广能够十年如一日,维护自己不近女色的美好形象。现在,在皇位更替的最敏感时期,就算杨广内心再好色,他又怎么会忍耐不了这几天,非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对陈夫人下手呢?

        另外,文帝即将驾崩,而且是死在大宫外,身为太子的杨广有好多问题需要处理,比如他要和杨素沟通,确保朝廷不会生变,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三头六臂恐怕都忙不过来,怎么会有时间、有心情去调戏父亲的爱妃呢?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作法,完全不符合我们对杨广性格的判断和当时形势的判断,所以说不合情理。

        第二、陈夫人的行为不合情理。按照有关史书的记载,陈夫人是在更衣半途被杨广截住,然后杨广强行调戏,陈夫人奋力反抗。换言之,恐怕是陈夫人长得太漂亮,让杨广一看之下不由得兽性大发,似乎两个人此前根本没什么关系。

        是不是这样呢?完全不是。据《隋书·后妃传》记载,陈夫人和太子杨广早有瓜葛。事实上,杨广能够当上太子,陈夫人也出了力。这是怎么回事呢?前文说过,陈夫人是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妹妹,因为小心懂事,所以很讨人喜欢,属于八面玲珑型的人物。即使独孤皇后在世时,也特许她侍奉隋文帝,成了文帝时期少数能够吹得进枕头风的女性。

        当时,杨广积极图谋当太子,整天琢磨怎么样扩大支持者队伍,对这位能干的陈夫人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当时杨广人在扬州,扬州金银器很有名,杨广便经常送黄金制品给陈夫人,陈夫人审时度势,也都笑纳了。

        按照《后妃传》记载:“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陈夫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杨广和前太子杨勇斗争过程中没少替杨广说话,算是杨广的功臣。

        换句话说,两个人早有瓜葛。这个瓜葛主要是政治盟友关系,但是,当时陈夫人二十多岁,比杨广还小,因此也不排除有某种情人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晋王杨广和陈夫人都熟知彼此,绝非初次见面,一见钟情。所以,杨广完全犯不着在陈夫人更衣的仓促之际非礼她。

        第三、就算是杨广当时丧心病狂,真的非礼了陈夫人,陈夫人恐怕也不会到隋文帝面前告状。因为陈夫人极具政治意识。

        当年,她在杨广还没当太子时就甘冒政治风险,替他说话,说明她非常在意未雨绸缪,为自己在新皇帝手下谋求合理的位置,这恐怕也是亡国贵族的自保本能。既然如此,她又怎么可能在老皇帝气息奄奄、朝不保夕时得罪即将接班的太子杨广呢?

        所以说,所谓陈夫人向隋文帝告状说“太子无礼”的描述并不合理。既然这个故事的两大关键人物的行为完全违反常理,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个故事本身有问题。

        那可能有人会说,如此说来,隋文帝是正常死亡了?并非如此。

        虽然陈夫人遭非礼事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中所描述的其他事件,具体说来,就是密信事件,还有太子杨广囚禁隋文帝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陈夫人,而是隋文帝的两名心腹:柳述和元岩。

        这件事情的大体轮廓可能如此: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宰相杨素回密信给太子杨广,讨论隋文帝死后的安排问题,不小心误投隋文帝本人,引起隋文帝极大反感,肯定是怒形于色。当时,柳述和元岩以心腹的身分陪在隋文帝身边,他们本身都反对太子杨广,同情废太子杨勇,一看到老皇帝对太子杨广和宰相杨素表示不满,忽然感觉可以利用。

        怎么利用?就是趁着隋文帝糊涂,矫诏召废太子杨勇入宫!可能有人会说,这冒的风险也太大了吧?要知道,柳述和元岩都属于隋文帝晚年提拔的少年新锐,与太子杨广和宰相杨素的关系并不好,如果太子即位,他们的权力肯定难以继续下去。

        如果能够矫诏成功,让已经废黜多时的杨勇重新接班的话,他们可就是佐命大臣了。这种心态,和当年周宣帝病危时,刘昉和郑译矫诏让杨坚辅政相同道理,都是为自己打算。既然如此,两人也就愿意冒险,便操控了处于弥留之际的隋文帝,矫诏起草诏书,打算让废太子杨勇入宫。

        但是,他们的密谋还没有实现,就被杨素知道了。这对杨素也是事关生死的问题,所以杨素马上禀报太子杨广,迅速采取措施,把柳述、元岩两人抓起来,把隋文帝也软禁起来。

        问题是,软禁隋文帝后,杨广是否会让人把他毒死或打死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不值得。隋文帝在三天前已经和大臣诀别,意谓着他本来已经来日无多,现在,只要把他看好,不要让别人操纵他即可,反正他也活不了一、两天。在这种情况下,杨广有何必要费心杀他,承担弑父弑君的千古骂名呢?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文帝当晚就死了呢?这应该是一连串事情既怒又惊的结果。怒,当然是指密信事件;惊,则是指杨广派兵软禁他。隋文帝本来就已处于弥留之际,就算没有这些变故,也未必活过十三日。何况经过一番折腾,当然死得更快了。

        我们分析到这一步,得出的结论是:隋文帝之死介于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间。

        所谓正常死亡,是指他并没有真正遭到外力的侵害,既没被投毒,也没被打死。所谓非正常,则是指七月十三日的一连串事件,确实对他的精神构成重大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

        这样看来,历史上所谓的隋炀帝弑父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杨广所为只是以软暴力加速隋文帝死亡而已。如果他日后做得好,人们很可能会慢慢忘掉这件事,只可惜杨广后来亡了国,人们便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帽子扣到他身上,在这种背景下,所谓淫母弑父的说法纷纷出笼,直到最后被写进史书之中。

        就这样,一代英主隋文帝在这种半昏半明、半自然半被迫的状态下走完了六十四岁的人生。在他身后,留下一个统一强大的隋帝国,这是他无上的功业。但是,从隋文帝临死前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可以看出,他也留下了一个矛盾重重、并不怎么稳定的政治局面。事实上,就在隋文帝死后不久,太子杨勇全家被杀,兰陵公主和柳述也都死于非命。这些动荡不安、血腥暴力乃至骨肉相残又给隋文帝的统治蒙上一层阴影。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隋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