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一、瓦岗聚义

一、瓦岗聚义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他这一走,马上,各路起义军的力量更加壮大起来。原来还是各自为战,到大业十三年(617)已经形成几支大的联盟了。

        第一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

        第二支,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第三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

        在这三支起义军里,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瓦岗军。我们从小熟知的那些隋唐英雄,比如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王伯当全都出身于瓦岗寨。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大部分人都认为,有资格改朝换代,推翻隋朝,建立一个新政权的,应该就是瓦岗军。瓦岗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李密。

        李密的造反经历,要从参加杨玄感叛乱开始算起。此人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也是杨玄感的谋士,杨玄感失败后,他也被俘虏了,要送到高阳处斩。但是,李密在押送的过程中略施小计,麻痹了押送他的公差,逃走了。

        李密逃跑,就成了通缉犯,自然不能回家重新当贵族公子哥,只好落草为寇。他先是就近投奔了河北的农民军领袖郝孝德,想给郝孝德当个军师。没想到郝孝德是个粗人,李密满腹经纶,到他这儿反倒成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郝孝德也根本没把李密放在眼里,对他非常不客气,李密待不下去,只好走人。

        离开郝孝德后,他又在淮阳(今河南周口)的一个小村子里落下脚来,改名叫刘智远,当起了教书先生,哄几个小孩子,勉强糊口。教了几个月之后,李密耐不住寂寞,有一天乘着酒兴,大笔一挥,题了一首五言诗《淮阳感怀》。诗是这样写的:“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现在是金风初起、树叶凋零的时节,有一个穷途之士忍不住涕下沾襟。他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因为他想起了古代的一些人和事了。他想起秦末汉初那段风起云涌的日子,现在难道不也是像秦末一样天下大乱吗?但是汉朝重振的景象却还看不到。可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是英雄的用武之日啊。比如秦末汉初的时候,樊哙不过是一个市井之徒,萧何也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可风云际会,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的英雄啊,千万要珍惜自己,珍惜机会,不要虚度一生!

        写完之后,李密痛哭流涕。诗中寄言的英雄,不就是他自己吗?

        李密表现得这么奇怪,周围有人看出点名堂,觉得这个教书先生有问题,给淮阳郡的太守赵佗打了小报告。赵佗赶紧派人来捉拿,幸好李密提前得到消息,又逃跑了。

        这次他逃到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那里了。丘君明倒是还算仗义,愿意帮忙,只是,他的官衙人来人往,藏这么一个通缉犯,也不安全。怎么办?丘君明又把李密托付给了当地一个游侠王秀才。王秀才是个有眼光的人,看出李密是个英雄,不仅收留了李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要知道,李密这时候已经颠沛流离了两年,整日担惊受怕,逃命的时候,甚至要吃草根树皮,现在忽然进入这么一个温柔乡,难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未必不想过几天平凡安稳的日子。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安稳,形势却不许他安稳。

        没过多久,又有人告发他了。谁呢?丘君明的侄子。本来丘君明帮助通缉犯李密隐藏行踪,也是担着天大的干系,所以丘君明一直小心翼翼,不向任何人透露这件事,但是,他千防万防,唯独没有防范自己的亲人,这件事被他的侄子知道了。丘家侄子是个卖亲求荣的人,知道之后立马上报。李密可是一级逃犯,隋炀帝一听到他的消息,立马派人捉拿。

        幸好那天李密有事出去了,又没抓到。但是,李密的妹夫丘君明、岳父、王秀才还有新婚的妻子都当了替死鬼。这样一来,李密想当一只燕雀也当不成了,只好重出江湖,做一只雄鹰,跟命运厮杀。

        有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就在李密家破人亡,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地方,这个地方叫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也终于找到一个赏识他的人,这个人叫翟让。

        翟让是何许人?他是当时的瓦岗军头领,在瓦岗寨占山为王已经有五六年了。说起来,这个人的经历和后来里的宋江有点类似。翟让本来是东郡法曹,是个小官吏,平时为人豪爽,广交朋友。大业六年(610),不知为什么事情触犯了法律,罪当斩首,可是,狱卒黄君汉敬重他是条好汉,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悄悄地把他放了。

        翟让是个厚道人,不忍心只顾自己逃命,所以,离开监狱的时候,回身问了黄君汉一句:“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我现在蒙受你的大恩,就像重生一样,可是我走了,你怎么办?

        没想到黄君汉大怒,说:“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我为什么豁上身家性命来救你?是因为我觉得你是一个大丈夫,可以拯救生民的性命,所以才冒死助你脱身。没想到你居然像小儿女一样哭着向我道谢,这难道是我希望你做的事吗?现在我既然放你跑,你就努力去跑,不用替我瞎操心。你日后干一番事业,就算对得起我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翟让也就肩负着救生民之命的责任,逃跑了。跑到哪里?他选择的地方就是瓦岗寨。翟让原本是条好汉,在当地颇有影响。他这一落草,有两个高人立刻入伙。一个是单雄信,另一个是徐世勣。

        单雄信是传说中的隋唐好汉之一,擅使马槊。徐世勣在后世以支持武则天当皇后闻名,不过当时,他还是个快意恩仇的少年英雄。什么叫少年英雄?徐世勣自己说得好:“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我从小就是一个贼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是一个无赖贼,碰见谁杀谁;十四五岁的时候,我成长了,变成了一个难当贼,谁惹我不痛快,我再杀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又变成了一个好贼,不随便杀人,而是上阵当了一个战士,以战士的身份去杀人。

        那么,徐世勣从无赖贼到好贼这个人生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这次转折,就是以他跟翟让相识为节点。徐世勣在跟随翟让之前,是个快意恩仇的难当贼,但是,跟了翟让之后,则变成上阵杀敌的好贼了。

        单雄信、徐世勣二人都非常骁勇,而且都是有钱人,仗义疏财,有他们加盟,翟让的实力很快壮大起来,手下人马超过一万,成了河南、山东一带势力最大的起义军。

        李密从雍丘县逃出来后,也在山东一带流亡。他在各路豪杰之间冷眼旁观,觉得翟让的瓦岗军能成气候,就投奔翟让了。

        可是到山寨入伙,总得展示展示自己的本事,这就是所谓的投名状。中林冲投奔水泊梁山,缴纳的投名状是一颗人头。那李密到翟让这里,缴纳的投名状是什么?他给了翟让一个盟主的地位。怎么回事?

        当时山东地区豪杰并起,翟让手下有一万人,算是大山头,还有一些小山头,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李密一一拜访,各个击破,说服他们都去追随翟让。这样一来,翟让一下子收编了不少人马,势力大增。

        这些英雄凭什么听李密的?因为这时候已经是大业十二年(616)了,隋朝灭亡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那条的谶语也已经到处流传,大家看李密是公卿之子,举止不俗,又几次虎口脱险,这会不会是所谓的“王者不死”?慢慢地,就有人相信他是那个真命天子了。

        恰恰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名叫李玄英的术士,一下子把李密应谶的神话推向了高潮。当时李玄英从东都过来,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李密。别人问他为什么非要找到李密不可,他就说:这个人以后会取代隋朝,成为新一任皇帝。

        他怎么知道李密要取代隋朝呢?李玄英说:“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大意是说,最近流行的《桃李章》歌谣太有来历了,什么叫“?桃李子就是一个正在逃跑的姓李的人。什么又叫作呢?皇也罢,后也罢,都是君主的称,这君主到了扬州之后,就要死于沟壑之间,回不来了。什么意思呢?你不要乱说话,这意味着要你保密。这“密”字不就呼之欲出了吗?所以这首歌谣连起来就是说,隋朝的皇帝到了扬州,就回不来了,谁取代他?一个在逃亡中的姓李名密的人。这不就意味着李密必然取代隋朝吗?

        大家听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不由得更是信服,于是,也就愿意接受李密的调遣,到瓦岗军入伙了。这是一份多难得的投名状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