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二、耀武扬威

二、耀武扬威

        两个关键问题都解决了,隋炀帝就一路北上了。启民可汗不敢怠慢,亲自率领自己的附属部落酋长到榆林迎接。两位君主一见面,隋炀帝就开始展示实力了。

        隋炀帝到底是怎样耀武扬威的?除了前面提及的五十万大军和高规格使团之外,还有两样东西给他争足了脸,一个是大帐,一个是观风行殿。

        大帐是什么?是按照突厥牙帐的样子打造的帐篷。长孙晟到启民可汗那里,不是嫌人家的牙帐寒酸吗,隋炀帝就要造一个高规格的大帐给启民可汗看看。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隋朝的工程建筑专家宇文恺。

        隋朝的两个都城大兴城和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督造的,连一座都城都能装在他心里,现在让他建一个大帐,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宇文恺建造的这个大帐,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大到什么程度?一个帐篷可以容纳上万人。启民可汗不是亲自到榆林迎接隋炀帝吗?他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连他的手下,再加上附属部落的酋长,一共有三千五百人。隋炀帝大手一挥,让他们全进到帐篷里来。

        这一招可把启民可汗镇住了,有生以来,哪见过这么大的帐篷!再看看,这帐篷里可不光是他们这三千多人,还有隋炀帝的仪仗队,也是好几千人。这还不算,双方分宾主坐下后,隋炀帝带来的那些艺人也都上场了,有的表演喷雾,有的表演背山,有的表演吐火,再加上乐队演奏,美女跳舞,又得好几百人,但是,这帐篷还是只显得热闹,不显得拥挤。

        在这么大的帐篷里一坐,启民可汗真是自惭形秽,自己的牙帐跟隋炀帝的大帐相比,的确是小巫见大巫。其实,这正是隋炀帝要达到的效果。你有的,我也有,但是我的比你的好。

        再看观风行殿。大帐确实是体积庞大,有气势。但是,这个东西还是启民可汗能够想象出来的,是他熟悉的东西。隋炀帝觉得,这还不够震慑,他想要一个突厥人完全没有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还要体现出华夏文明的特色。这可难不倒工程建筑专家宇文恺。他又给隋炀帝造了一个观风行殿,一下子,这两个需求都满足了。

        观风行殿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一个高规格的活动宫殿。虽然只是用板子搭起来的,但是,也照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且,这个宫殿的规模还足够大,大到除了隋炀帝和萧皇后外,还能容得下几百个侍卫,简直就如同真的宫殿一般。这不就是突厥人没有,又体现隋朝特色的建筑吗?

        既然叫行殿,肯定要能够走才行。宫殿怎么走呢?按照《隋书·宇文恺传》的记载,这个行殿的下面装有轮轴,人能够推着走,而且走得还挺快,。一会儿就推进很远,跟神仙在那儿助力一样。这也太神奇了。

        连今天的人都觉得神奇,当时的突厥人就更觉得神奇了。要知道,普通突厥百姓本来就没见过宫殿,更没见过还能走的宫殿。所以,隋炀帝坐在观风行殿里在草原上行走的时候,沿途的突厥牧民都以为是神仙降临了,十里之外就赶紧跪下来磕头,这效果,多震撼!

        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人,这样的人表演欲望特别强烈,一看自己表演如此成功,观众如此满意,他当然飘飘然了。

        就这样,到大业三年(607)八月初九,隋炀帝和萧皇后一行一路招摇,终于来到了大利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的可汗牙帐。在这里,隋炀帝和萧皇后就各自分工了。隋炀帝临幸启民可汗牙帐,萧皇后则临幸可贺敦义成公主的牙帐。这可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皇帝第一次驾临草原民族可汗的牙帐,启民可汗自然激动不已。

        怎么表现激动的心情?按照的记载,启民可汗“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启民可汗带头跪倒在隋炀帝面前,按照草原民族表示尊敬的最高规格风俗,割下身上的肉,献给隋炀帝吃。要知道,隋炀帝可是亲自参加过对突厥的战争,领教过突厥人的强大。现在,看见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跪倒在自己面前,他真是心花怒放,即兴赋诗一首:“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帷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大意是说:边塞之上旌旗飞扬,可汗的龙庭迎来了皇帝的翠辇。如今我驾临启民可汗的牙帐,可汗的百姓都把毡房的门向我打开,犹如每天他们向着太阳打开。启民可汗像汉朝的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宣帝那样,在我面前叩首了,他手下的其他首领也都像汉朝的屠耆单于一样接踵而来,在我面前跪拜。他们向我献上了羊羔,献上了美酒,面对此情此景,我终于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汉武帝。为什么呢?因为汉武帝打匈奴,只是把匈奴打跑了,自己只能登上一座空空如也的单于台。而我现在是让和匈奴一样强大的突厥人拜倒在脚下,让他们对我心服口服,这难道不比得到一片空地更伟大吗?可以看出,这首诗写得非常得意,非常豪迈。

        启民可汗表示效忠,隋炀帝当然也不能亏待他,一定要表现出宗主国的大度。隋炀帝下令,赐给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金瓮各一口,赐给突厥人二十万匹绢帛,还在礼仪上给予启民可汗特殊优待,让他在朝拜的时候站在诸侯王之前,而且赞拜不名。

        这些优待,一方面表明了隋突友好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突厥的附属国地位。到这一步,应该说,隋炀帝北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隋炀帝是不是就觉得心满意足,从此高枕无忧了?这就太小看隋炀帝了。事实上,就在这次出巡期间,隋炀帝还做了两个决策,非常值得深思。

        第一件,拒绝启民可汗要求改穿华夏衣冠的请求。此前写到,启民可汗主动到榆林迎接隋炀帝的北巡仪仗。一到榆林,启民可汗就给隋炀帝上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奏表。奏表先追溯了当年自己落难时文帝对他的高天厚地之恩,接着又讲了隋炀帝即位以来给他的种种好处。最后说:“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我现在从内心来讲已经根本就不是昔日那个突厥可汗了,我就是大隋的一个臣民,我也不想穿这身突厥的袍子了,请您赐给我华夏衣冠吧,我想要从里到外都成为一个大隋臣民。

        要知道,在古代,改变衣服就意味着改变民族文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有一个改变服饰的内容。清朝入关,也曾要求全国剃发结辫。现在,启民可汗自请改穿华夏衣冠,这可是最高规格的归顺了。这不正是隋炀帝此行的目的吗?

        那么,隋炀帝是否欣然同意呢?并没有。他回复道:“断发文身,咸安其性,旃裘卉服,各尚所宜。……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有和这个环境搭配的衣服。突厥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整天骑马打猎,还是穿原来的衣服比较合适。所以,启民可汗只要内心忠顺就够了,何必非得改变衣服?非常委婉,但是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一请求。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拒绝启民可汗的易服请求?我想,除了隋炀帝自己提出的理由之外,至少还有两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个层面,他在考虑,如果让突厥人改变服饰,做隋朝的臣民,在当时的条件下,隋朝有没有可能直接统治突厥人?其实是不可能的。与其到时候承担失控的苦果,还不如像现在这样,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隋朝只进行羁縻控制。这样,既不会引起整个草原的大波动,还能给隋朝防守北部边疆。

        第二个层面,他也在考虑,能不能让启民可汗一个人穿华夏衣冠?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要想维护启民可汗的地位,就必须让他和突厥百姓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如果部落百姓发现启民可汗过于中原化了,可能就会和他离心离德。这样一来,隋朝苦心培植的亲隋势力就倒台了。如果隋朝想长久地借助启民可汗控制突厥,就决不能允许他改变服装。所以,隋炀帝强调,只要有一颗恭顺的心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表露出来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尽管隋炀帝好大喜功,但在关键问题上一点都不糊涂,拿捏分寸非常到位。

        第二个决策更耐人寻味。就在隋炀帝此次北巡期间,大业三年(607)七月二十九日,隋炀帝下诏:发丁男百余万修筑榆林以东的长城。转过年来,大业四年(608)七月,他再发丁男二十万,继续修长城。

        可能读者朋友会质疑,隋炀帝这次震慑草原的效果不错,启民可汗对隋朝也非常忠诚,难道隋炀帝还信不过他?为什么在如此友好的局面下,隋朝还要修长城呢?

        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隋炀帝的过人之处了。他确实希望通过威慑的方式来降服突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对启民可汗的表现也确实相当满意,尽管如此,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突厥的警惕和防范。

        他知道,整个隋朝的北方安全绝不能建立在哪一个人的忠诚之上,也绝不能仅仅建立在威慑之上。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以能打仗、能防守为基础,否则,就非常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措手不及,乃至满盘皆输。而修长城,正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的未雨绸缪之举。从这个角度讲,隋炀帝的确算是个深谋远虑的皇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