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一、出巡塞北

一、出巡塞北

        隋炀帝通过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和巡游江南,基本上把东部和南部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该解决北部的问题了。

        隋朝的北边是突厥人的天下。突厥曾经是隋朝的最大边患,但是,经过隋文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突厥的威胁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开皇二十年(600),隋朝扶持亲隋的启民可汗当上了东突厥的大可汗,让他掌管居住在今天蒙古草原的突厥各部,双方关系更是友好。

        隋炀帝即位之后,启民可汗曾经亲自入朝,表示忠诚。尽管如此,隋炀帝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还想进一步加强对突厥的控制。

        隋炀帝是个精力极其充沛的人,他不喜欢待在都城发号施令,他永远喜欢用亲临现场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这一次,他的安排还是出巡,亲自到启民可汗的地盘走一走,让他看看,大隋帝国神威无比,天下无敌。

        大业三年(607)四月,隋炀帝下诏,亲率五十万大军,十万匹战马,僧、尼、道士、女冠等宗教界人士,以及百戏班子从京师大兴城出发,巡行塞北草原。按照计划,隋炀帝的行程安排是先到榆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旗黄河南岸),从这里出塞,深入蒙古草原,巡视启民可汗的牙帐,然后往东到涿郡,再从涿郡南下回来。

        简单来讲,就是由西向东,在蒙古草原兜一个圈子。毫无疑问,这次巡行的目的就是要向启民可汗宣示国威军威,震慑草原。

        可能有读者会奇怪,宣示国威军威,带军人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带宗教职业者和艺人?其实,这才正是隋炀帝心目中最想展示的国家综合形象。

        在这个综合展示里,军人代表什么?代表武力,属于国家的硬实力。宗教界人士呢?代表文治,属于国家的软实力。有了这些人,才能展现出隋朝相对于北方草原的文明优越性。

        可是,既然要展示文明,为什么不用儒生做代表?这其实就是入乡随俗了。儒家学说是适应农耕民族发展起来的文明体系,它所倡导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等学说并不适合草原生活,所以,草原民族对它很难理解,也缺乏兴趣。但是,草原民族对宗教颇为信仰,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所以,隋炀帝就想用佛教和道教这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宗教来和他们沟通,展示自己的文明成果。

        那艺人又代表着什么呢?代表国家的繁盛。有道是艺术无国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演历来都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带去的百戏里面好多都是吐火、喷水一类所谓的幻术,这些东西,正好可以突出隋朝的神秘感。

        这样看来,这个代表团的人员构成绝对是隋炀帝精心思考的结果,他要通过这支队伍,来展现隋朝各个方面的成就。所以说,这次北巡也是一次炫耀之旅,当然,炫耀的目的最终还是震慑。

        最高领袖出访,在任何时代都是大事。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这准备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做好双方的沟通工作,包括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由什么级别的人接待,商谈些什么主要事宜,等等。第二则是要搞好安保,包括走哪条路线,沿途做哪些准备等,确保领袖在整个行程中的安全。现在,隋炀帝出巡塞北,当然也要做这两方面的准备。

        先看沟通问题。要知道,虽然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一直打交道,但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带五十万大军巡行塞北,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隋炀帝怕把启民可汗吓着,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怎么办?先派人和启民可汗沟通一下。

        隋炀帝派出了隋朝著名的突厥通长孙晟。很多隋突之间的大事都是他去沟通的,当年启民可汗投靠隋朝,也是他穿针引线的结果。现在,隋炀帝仍然派长孙晟先去通报启民可汗,告诉他,隋炀帝准备北巡,这次北巡虽然要带很多军队,但是,目的绝对是和平,请他不要担心。

        长孙晟奉命前往启民可汗牙帐,启民可汗也赶紧召集各个依附部落诸如奚、室韦等部族,请各个首领都到自己的牙帐里来听隋炀帝的最高指示。

        所谓牙帐,是突厥可汗的大帐,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大的蒙古包,直接在草地上搭建而成,大帐里面固然铺上了地毯,但是帐外的地面上都长满了青草。这在草原民族看来是司空见惯,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长孙晟不这么认为。他左右一看,满地是杂草,心想,陛下北巡,不就是要立威吗?我何不借这些杂草来启发一下启民可汗,让他知道皇帝的威风!

        长孙晟信步走出大帐,指着大帐前面的杂草对启民可汗说,这草真香啊!

        启民是个老实人,一听,赶紧俯下身子去闻,闻了又闻,却怎么也闻不到香味。难道是自己的鼻子失灵了?百思不得其解,启民可汗只好困惑地问长孙晟:我怎么闻不到香味呢?

        长孙晟笑说:其实我也没闻到。但是,按照规矩,天子临幸的地方,诸侯王都要亲自洒扫御道,把御道上的杂草铲除,来表达自己的恭敬之心。现在我看见你这牙帐外长了这么多草,我还以为是特意留的香草呢!启民可汗一听,恍然大悟,赶紧谢罪:“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此将军之惠,奴之幸也。”这真是我的罪过!我这一身骨肉,都是天子赐给我的,天子让我出点力,拔拔草,我怎么敢推辞呢?我之所以没有提前拔草,完全是因为我是边疆百姓,不知道礼数,现在幸好将军您教我了,这是您对我的恩惠啊!

        说完之后,马上拔出佩刀,亲自砍倒牙帐周围的杂草。那些附属部族的首领一看,也赶紧追随。拔光了杂草还不算,启民可汗还往前多想了一步。长孙晟说天子巡幸,诸侯都要亲自打扫道路,可我们草原上并没有固定道路,怎么办呢?那就开一条道路吧。

        启民可汗决定,征集所有的部落百姓修路,从榆林的北边修起,一直修到他的牙帐,然后再从牙帐一路往东,一直修到涿郡。总之,只要是在他的地面上,修路的事他全包了。

        这条路有多长?一共三千里,而且,路宽百步,也算是当时最高等级的草原高速了。因为专门为迎接隋炀帝才修的,所以就叫御道。

        这就能看出长孙晟的厉害了,不仅把隋炀帝交代的事情办妥了,而且连隋炀帝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提前替隋炀帝打好了预防针,还外带赚了一条高规格的巡访道路,一举三得,隋炀帝满意得不得了。

        再看安保问题。照理说,隋炀帝带着五十万大军,安保应该没有问题,可再多的军队也要看怎么调度。有关军队调度问题,当时就出现了两派意见。

        第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太府卿元寿。他说:“汉武出关,旌旗千里。今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日别遣一军发,相去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相属,千里不绝,此亦出师之盛者也。”当年汉武帝出塞的时候,队伍排了一千里长,如今陛下您出去,规模不能比汉武帝小。依我之见,除了您自己的御营之外,咱们把其余军队分成二十四军,每天出发一军,每一支军队相隔三十里,互相之间可以看到旗帜,可以听到角鼓。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发兵,最后也能绵延一千里,这多威风啊!

        很明显,这种意见主要目的是追求排场,可以叫花架子派。元寿这个意见一提出来,马上有人反对了,谁呢?定襄太守周法尚。他说:“不然,兵亘千里,动间山川,猝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路阻长,难以相救,虽有故事,乃取败之道也。”这可不行!大军绵延千里,不就是长蛇阵吗?长蛇阵可是兵家大忌。各路军队离得太远,彼此隔山隔水,谁也照顾不到谁,万一皇帝遇难,别的军队甚至都不知道,路途遥远,援救不及时,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虽然有先例,但是不可取!

        隋炀帝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问周法尚,那你说怎么办?

        周法尚说:“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官家属并在其内;若有变起,所当之面,即令抗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此与据城,理亦何异!……臣谓此万全之策也。”我们不如把五十万大军结成方阵,让后宫和百官的家属在这个方阵的最里头,由军队环绕四周。万一有人攻打我们这个方阵,他打哪一面,哪一面就先跟他抵抗,然后再调度其他军队策应,同时把车子都集结起来,围成壁垒,守卫皇帝和内眷。这样一来,虽然我们是在草原上行军,但是,也能收到和城里一样的防守效果。要知道,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守城,而草原部落最不擅长的也正是攻城,以我之长攻彼之短,这才是万全之策啊!

        隋炀帝一听,非常欣赏,决定就依周法尚之策。就这样,安全问题也解决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