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陷阱

陷阱

        其实这时的东征军自身也已经疲弱不堪。攻的城越多,对李续宾来说就越是负担,因为每占一城,他都得分兵驻守,否则的话,攻城就失去了意义。如此一分,八千人去了三千人,加上连续苦战,得不到休整,东征军已不满五千人,且伤兵满营。

        胡林翼的老母正好在这时候病故,胡林翼已扶柩还乡葬母。胡林翼很清楚,庐州集结的都是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假设他仍在主持东征,无论如何不会再让李续宾往前推进。

        胡林翼还乡后,其巡抚一职由官文兼代。李续宾打仗吃不吃力,对官文来说无关痛痒,他还巴不得李续宾早点报捷,以便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再添一笔呢。

        另外一个能劝止住李续宾的人是曾国藩,然而曾国藩远在东南战场,纵然知道此事,也已鞭长莫及。

        李续宾只能靠自己来做出决策了。作为久战之将,他当然明白疲师不能力战这个道理,但咸丰的重托又让他责无旁贷,反复思量之后,他仍下不了决心,于是便请幕僚和部将们前来商议。

        幕僚们都说:“我们现在与后援已失去联络,若是继续进军的话,难保不腹背受敌,倒不如赶紧返回,与后续部队会师,等屯足力量后,才有必胜的把握。”

        部将中有很多人持相同看法,认为东征军实已成强弩之末,只要被太平军截断粮道,不仅取胜无望,已占领的四座城池也会丢失。

        李续宾何尝不知道收起拳头再打去会更有力量,可如此一来,东征岂不变成了东撤?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士气将遭到挫伤不说,也很可能失去最佳的作战机遇——陈玉成不在庐州,眼下正是攻其不备的时候。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此时也正随军参谋,他主张继续前进。有人提到粮道可能被截,他不以为然地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只胜不败,太平军已经丧胆,丧胆之师怎么敢出来堵别人粮道呢?”

        曾国华的意见正中李续宾的下怀。退一步说,就算被太平军截了粮道又怎么样,只要正面取得突破,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曾国华不是没有打过仗的白面书生,当初胡林翼派兵援救江西,曾国华即为主帅,他所率的援军也不过四千人,却击败韦昌辉,从而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想想看,要是那时候曾国华有一丝怯懦,前怕狼后怕虎,湘军还能深入江西吗?打,要的就是出奇制胜,李续宾计议已定,他决定两头兼顾,即一边向庐州挺进,一边向后方催要援军。按照他的计算,如果能在太平军的援兵到达之前,迅速攻下庐州,就能大获全胜,即便战事不利,但只要己方援军能及时到达,亦可立于不败之地。

        欲攻庐州,必过三河。三河是一座小镇,位于庐州以南约九十里处,太平军在此建立了一座卫城和九座营垒。

        太平军有土营作为基础,在营垒构筑上非常讲究。九座营垒大多配备带纵深的障碍区,障碍区先有土墙,继有壕沟,接着再土墙,再壕沟,另外还有木桩及竹签。

        这样布置周密的营垒,加上又是凭河设险,自然很难攻破。1858年11月3日,李续宾进攻三河,三河守军早有防备,枪炮齐击,湘军因此伤亡惨重,李续宾只得暂且收兵。

        吸取教训,李续宾决定将单向进攻改为三路进攻,以此分散营垒的防守力量,降低攻克的难度。11月7日,他再次发起猛击,当天,三河营垒全部被攻破,太平军被歼和俘七千多人。与此同时,湘军的伤亡累计也逾千人,李续宾手下的能战之兵只剩四千人,与曾国华赴援江西时期的部队一样多了。

        对于李续宾而言,三河越来越像是一个诱他入瓮的陷阱,因为陈玉成已经赶到。

        早在李续宾对三河发起进攻时,三河守将就向陈玉成发出了告急文书。天京之围既然解除,陈玉成变得一身轻松,他一面请调李秀成赴援,一面率十万太平军先行抵达三河。

        陈玉成到达三河后,没有马上与李续宾照面,而是首先驻军于三河以南,以切断湘军退路。他所率的十万人马,又以“三十六路回马枪劲旅”为核心,这三十六路皆为精兵,乃打破江北大营的主力。

        在发现陈玉成现身,且拥有如此之强的兵力后,李续宾吃惊不小,其幕僚和部属也不安起来,大家都主张在对方合围之前,赶快撤退,但李续宾却突然产生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

        他原来是要铆足劲收复庐州的,但庐州即便攻下,也还面临着陈玉成的威胁,现在陈玉成率领主力精锐来了,为什么不趁此机会,通过野战将其一举歼灭呢?

        换句话说,现在的东征军就是一块磁铁,李续宾要用自己来吸引住陈玉成,然后等外围援军到达后,再对其实施反包围。假如取胜,今后安徽就是湘军的天下,庐州也将成为囊中之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