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君臣轻敌:范阳起兵,皇帝反应迟钝,杨国忠自鸣得意

君臣轻敌:范阳起兵,皇帝反应迟钝,杨国忠自鸣得意

        天宝十四年八月之后,安禄山手下的士兵开始莫名其妙地改善生活。隔几天就有酒喝、有肉吃。最近又没打什么仗,为何犒劳战士?士兵一边吃,一边心里犯嘀咕。十一月初,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这一天,安禄山把手下的将军召集起来,拿出一封所谓的敕书,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将军们一听,都面面相觑。皇帝陛下让我们将军去打宰相,这也太神奇了吧!可是虽然有人怀疑,但谁也不敢说什么。十一月九日,紧锣密鼓地准备几天后,安禄山率领自己手下的将士,连同奚、契丹等归附的少数民族士兵一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了!

        造反的消息传到华清宫,唐玄宗是什么反应呢?一开始,唐玄宗根本就不相信。因为这么多年来,已经有不少人跟他汇报过安禄山谋反的事情了,每次都证明是虚惊一场。这一次,玄宗觉得,没准儿还是安禄山的对头在谎报军情,所以,不用理睬。马照跑,汤照泡,舞照跳。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安禄山攻城陷地的消息逐渐密集起来,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终于明白,这一次,安禄山是真反了。这时候,距离安禄山起兵,已经都有一个星期。所以,以两个字概括唐玄宗的反应,那就是迟钝。

        皇帝的反应迟钝,宰相杨国忠怎么样呢?说来难以置信,杨国忠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得意。他不是早就说过安禄山要谋反吗?现在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他打心眼儿里佩服自己有先见之明,按照的说法,就是“洋洋有得色”。国难当头,一个宰相居然幸灾乐祸,这已经够雷人的,更雷人的是他接着发表的高见。他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要知道,安禄山准备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在天宝十四年的年初还把一批汉族将领换成胡人将领,内部早就铁板一块了,杨国忠凭什么说只有安禄山想造反,将士们都不愿意呢?所谓十天、半个月就自然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不是痴人说梦吗?

        不过,宰相虽然说得轻松,但他毕竟是个文官,没打过仗,唐玄宗还是觉得不踏实。将领们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这时候,正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这是个有实战经验的人,唐玄宗马上就召见他,向他询问讨贼方略。封常清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信心十足地说:“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人们害怕打仗,所以望风而逃,开始可能会有失利。但是,事情在道义上有顺有逆,逆不胜顺,所以,我相信形势会发生出其不意的转变。如今,我请求到东都洛阳去,开府库募兵,然后跃马跨过黄河,跟敌人决一雌雄。您就数着日子等我,我很快就能把安禄山的首级给您献上!这话说得怎么样?太动人了,千载之下读起来,还是觉得豪气干云。一听封常清这么说,唐玄宗心里踏实不少。这样一来,整个朝廷都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

        可能大家要奇怪了,安禄山可是兼领三镇的节度使啊,手下兵强马壮,唐玄宗君臣怎么会这么轻敌呢?唐玄宗固然可以说是年老昏聩,杨国忠也可以说是昧于形势,见识浅薄;封常清毕竟是一名将军,对战争形势应该很敏感才是,他怎么也说大话呢?我想,关键是因为他太不了解内地形势了。封常清从小在西域长大,后来又当上河西节度使。看惯边疆地区那些身手矫健、性格刚强的百姓。所以,他觉得,只要朝廷肯出钱,那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再配上他这么一名杰出的将军,安禄山不足平也!可是,他不知道,府兵制瓦解之后,中原的老百姓早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就算重赏,也召不来勇夫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