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飞黄腾达:精通九种语言,恩威并施,收服敌军

飞黄腾达:精通九种语言,恩威并施,收服敌军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用到安禄山身上一点都不假。皇帝给了安禄山一次新的生命机会,马上,宰相又要给他一次升官的机会。哪个宰相呢?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不仅是安禄山的幸运年,同时也是李林甫的幸运年,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首席宰相。李林甫任相期间,曾经给唐玄宗提出过一项著名的建议。他说:“文人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也就是说,边将不要用会临阵脱逃的文人,而要用出身比较低但勇敢善战的胡人。另外还得用寒门,因为寒门出身的人在朝廷里就不会结党营私。李林甫为什么提这么一个用人方略呢?一句话,为了专权。李林甫是个爱权力的人,可是,他有两大劣势,不利于揽权。一是没有文辞,二是没有军功。正因为如此,李林甫就特别忌恨那些有文化和有边功的人。如果谁要是把这两个本事都占全了,那李林甫就更加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那么,谁最有可能把这两种优势占全呢?就是那些文官出身的节度使。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再立功疆场,那不就等着出将入相了吗?这对李林甫可是个威胁。怎么办呢?以前我们讲过李林甫打击政敌的事情。可是,事后整人必定是有风险的,李林甫是吏治派官员,更相信制度建设,他要防患于未然。怎么防患于未然呢?干脆,提这么一个用人建议,启用胡人将领。他们目不识丁,无论如何也当不了宰相,这不就不会撼动他的地位了吗?多自私啊!

        当然,建议归建议,能不能形成一项政策还得皇帝说了算。那唐玄宗同意不同意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呢?唐玄宗可不光是同意,他觉得这条建议简直说到自己心里去了。李林甫害怕别人抢位置,唐玄宗也害怕呀!唐玄宗晚年最害怕太子勾结武将抢班夺权。可是,如果任命汉人将领的话,难保不和太子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皇甫惟明、王忠嗣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如果任用胡人将领,那就不可能和太子有什么渊源,跟太子勾结的几率也就大大缩小了,这是好事。再说,当时任用胡人将领也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呀?首先是唐代的主力兵源变了。本来,在府兵制时代,士兵主要是中原老百姓,将军也主要是中原的汉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自从开元中期张说改府兵为募兵制之后,戍边的军人就不再是中原老百姓,而是由边疆的节度使就地招募。在边疆地区就地招募,能招来什么人?很多都是附塞的胡人,或者是胡汉混血儿,这些人逐渐成为主力兵源。如果士兵以胡人为主,那将军换成胡人也就是迟早的事。另外,开元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繁荣,中原汉人愈来愈追求文雅的生活,不愿意打仗。正所谓“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整个中原社会逐渐弥漫着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出身中原的将才也就愈来愈少,在这种情况下,由勇敢善战的胡人将领来填补空白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嘛!就这样,既是出于私心,也是出于现实考虑,唐玄宗完全同意李林甫的方略。这个用人方略对安禄山可太有利了。首先,他是胡人;另外,他出身很低,这寒族胡人的条件简直就像给他量身订做的一样,有了这样的先天条件,想不出头都难啊!

        皇帝扶上了马,宰相又送了一程,天时地利都对安禄山有利,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脱颖而出可就看个人造化了。安禄山的造化怎么样呢?超一流。开元二十四年他不是回到营州,白衣效力了吗?五年之后,他已经荣升为平卢节度使。按照玄宗时期的建制,平卢节度使有兵力三万五千多人。五年之间,从三万五千人之一上升为三万五千人之首,这个跨越可是相当不容易。我们都知道,当时符合寒族胡人条件的不可能只有安禄山一人,他怎么就能蹿升得这么快?安禄山快速升迁,除了外部环境有利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个人素质好。

        他有两项素质非常优秀。首先,安禄山特别能打仗。我们不是讲过,当时唐朝在东北的主要敌人是奚和契丹吗?这两个民族经常联合作战,把东北地区搞得很不消停,好多节度使都栽在那里。可是,安禄山不一样,自从他当了节度使,朝廷就经常能听到捷报。而且,这捷报可不是虚报战功,而是实打实地抓到俘虏。根据的记载,安禄山“岁献俘虏,……不绝于路。州县疲于递运”。天宝九年,安禄山一次就贡献奚人俘虏八千个。安禄山打仗为什么这么牛呢?《安禄山事迹》有一段话总结得好:“蕃人归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劲兵讨之,生得者皆释而待,锡以衣资,赏之妻妾。前后节度使招怀夷狄,皆重译告谕夷夏之意,因人而传,往往不孚。禄山悉解九夷之语,躬自抚慰,曲宣威惠,夷人朝为俘囚,暮为战士,莫不乐输死节,而况幽蓟之士乎?”意思有两个方面。第一,恩威并重,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直接当兵、给出路。这最能有效地瓦解敌人了。第二,长于沟通。当年汉族将领当节度使的时候,就算想要恩威并施,也不容易做到;就算是一番好意,经过好几层翻译,也早就变味了。可是安禄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掌握那么多语言,跟谁都能沟通,奚人也好,契丹人也好,一听到将军以本民族语言跟他们谈心,能不心服口服地为他效力吗?这样一来,安禄山的优势可就显现出来,别人打仗都是消耗自己的力量,而他打仗则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眼看着平卢军不断壮大,可把唐玄宗乐坏了。这个安禄山,当年果然没看错,是个能人。

        可是,光会打仗也不行。王忠嗣、皇甫惟明也很会打仗,最后不是也都没有好下场吗?一个将军要想混得好,除了会打仗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让皇帝放心。这一点,安禄山清楚得很。怎么才能让皇帝放心呢?那就玩命地献忠心吧!举个例子。一次安禄山觐见玄宗,太子也在场。拜见过玄宗之后,玄宗就让他拜见太子。可是,安禄山就是不拜。左右一看,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赶紧催他。这时候,安禄山说话了:“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玄宗一看,到底是边疆少数民族,不懂行。就给他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就要由他来当皇帝了。这时候,安禄山假装若有所思地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什么意思呢?我心里只有你一个人,不知道太子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唐玄宗晚年最害柏的就是大臣不忠,和太子勾结抢班夺权,现在一听安禄山说心里只有皇帝,没有别人,感动得都要哭出来了,能不喜欢他吗?再举个例子。安禄山年轻时候就不瘦,中年以后更加发福。肚子特别大,自称腹重三百斤。据《安禄山事迹》说,他乘驿马入朝,驿站得专门为他选最壮的马,而且马鞍前还要特别加装一个小鞍,盛他的肚子。有一次,唐玄宗打趣他,问:你这肚子里都有什么呀?怎么这么大?安禄山不假思索地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唐玄宗一听哈哈大笑,这个安禄山,真是傻得可爱呀!

        其实到底是谁傻呀?唐玄宗傻。安禄山那叫“外若痴直,内实狡黠”,是装傻;而唐玄宗居然相信,可就是真傻了。可能有人要说,唐玄宗一代明君,怎么就傻到这种程度呢?他难道看不出来安禄山的表演太夸张?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了。通常人只要是听好话,智力马上严重缩水,皇帝也不例外。另外,安禄山的胡人身份也给他加分不少。试想,如果是李林甫或者杨国忠说什么我眼里只有皇帝、我肚子里只有一颗对皇帝的忠心,或者我连太子都不认识,唐玄宗再喜欢听好话恐怕也会恶心吧?但是安禄山就不一样了。无论什么话只要配上他不太流利的汉语和憨厚的大个子,都会显得真诚无比,唐玄宗没法不信呀!很快,安禄山的正面形象就建立起来了。在唐玄宗看来,此人既能且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重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