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唐·唐玄宗太子风波:李旦不愿意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人当太子

太子风波:李旦不愿意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人当太子

        推翻韦氏政权之后,谁来当皇帝呢?当时,李唐皇室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的爸爸相王李旦。因此,无论是按照孝道、按照政变集团的事先约定,还是按照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原则,李旦当皇帝都是毋庸置疑的,欠缺的只是一个程序而已。政变结束后的第五天,这个程序问题也解决了。这一天,小皇帝李重茂在太极殿大会群臣。君臣各就各位之后,太平公主发话了:皇帝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叔叔相王,大家觉得怎么样啊?太平公主话音一落,马上,大功臣刘幽求接话了。他说:国家多难,皇帝能够大公无私,这是尧舜一样的行为啊!相王能在这样的多事之秋替侄子承担大业,更是慈爱之举。皇家如此,天下万幸!太平公主是李唐宗室中地位仅次于李旦的二号人物,自然可以做宗室的代表;而刘幽求是政变头号功臣,官居宰相,无疑可以做大臣的代表。这样,两个人,一个是宗室代表,一个是大臣代表,这么一唱一和,就把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太平公主三步两步走到御座跟前,对小皇帝李重茂说:天下已经归心相王,孩子,这个位子不是你的了!随即一把将他拉了下来,扶李旦坐了上去。这时候,下面的群臣山呼万岁,一代新皇帝唐睿宗就此登基!

        谁来当皇帝的问题解决了,那李隆基今后的政治地位如何确定呢?按照一般想法,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来的,就算暂时当不上皇帝,当个太子总没有问题吧!那么,李隆基能否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呢?没那么简单。唐睿宗李旦刚一即位,马上给所有人出了一道选择题。他说:我的大儿子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三儿子平王李隆基立了大功,两个人各有所长,我不知道立谁当太子好!唐睿宗为什么出这道选择题呢?因为他有私心。李旦自己实力不强,他不愿意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人当太子。但是,私心归私心,李旦这个说法合理不合理呢?当然合理。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绝对值得尊重。睿宗提出两个候选人,至少在表面上并无不妥。这道选择题一提出来,李隆基可郁闷了。冒那么大风险搞政变,可别到最后给他人做嫁衣裳!怎么办呢?正在这个时候,两个人出来表态了。

        第一个是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太子之位的另一个候选人。李成器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嫡长子继承制是个有弹性的制度,只适用于和平年代。如果遇到政治变故,就要先考虑功臣。现在正是这种情况,所以,我绝不能当这个太子。整个意思其实就两个字,我让!为了表明态度,李成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涕泣固请”,态度非常坚决。他这么一让,本来的差额选举变成了等额选举,情况对李隆基就比较有利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变功臣刘幽求也出来表态。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军师,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宰相,两个人是利益共同体,自然要替李隆基说话。刘幽求上表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他的意思很明白,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来的,你这个皇帝也是拜李隆基所赐才当上的,你怎么能不让他当太子呢?我们知道,刘幽求不仅在政变中立了大功,而且在李旦当皇帝的过程中和太平公主一唱一和,扮演了重要角色,说话很有份量。他这么一说,好多大臣也随声附和。有了这两个人的表态,唐睿宗李旦也就没话可说,随即下诏,立李隆基为太子。就这样,经过一番波折,李隆基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

        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由于他在唐隆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在政变之后自身势力的成长壮大,登上太子之位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就在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的时候,一种“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开来。而制造这种舆论的恰恰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