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清明吏治

清明吏治

        官员体系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官员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

        隋文帝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整官员任命,不再以官职奖赏功臣。平陈战争后,一下子产生许多战争功臣,大家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奖赏。

        这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他打算如何选拔文官?

        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

        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意即,各州每年选派三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

        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序幕。隋朝科举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种,考上后再经过吏部铨选,即能被任命为官员,踏上仕途。

        固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最重要的是考生并非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

        但是,毕竟已经把读书和做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才华、个人教养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个人有了一个凭本事而不是凭老子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国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也就注定拥有无限的前景和活力。

        事实上,开皇年间一次科举考试中,十八岁的房玄龄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最终成长为唐初名相,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正是隋文帝在开皇年间此一选官制度创举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古人对全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凭这一点,隋文帝足以永垂不朽。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不管是什么管道上来的官员,其实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人是会变的。有的人起点不高,但是公忠体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愈做愈好;当然,也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是愈来愈腐化堕落,怎么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官员体系的活力和纯洁性呢?

        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职,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平时不定期派出监察官员到地方寻访。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燕荣,就被审查出贪污、暴虐等种种问题,怎么办呢?受处罚,立即赐死。有罚就得有赏。

        隋文帝奖赏过什么样的好官员?《隋书》有《循吏传》,专门记载受到隋朝两代皇帝表彰的爱民模范,根据《循吏传》记载,我们大体可以知道隋文帝时期的好官员情况。

        举个例子。当时有个人名为房恭懿,因为苏威的推荐当上新丰县令,结果任期内第一次考核就被评为首都地区第一名,隋文帝非常高兴,马上赏赐给他四百匹布,结果,房恭懿拿回去分给穷人。隋文帝又赐给他三百石米,没想到房恭懿又不声不响送给了人。如此廉洁爱民的好官员实在难得,隋文帝很快任命他为德州司马,即州刺史的副手。结果年终考核时,房恭懿又是天下第一。

        这一下,隋文帝欣喜异常。他是典型,必须大力宣传,让天下地方官都向他学习。怎样才能让人人都知道房恭懿的先进事迹呢?隋文帝把所有到京城述职的官员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

        如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庙之所佑助,岂朕寡薄能致之乎!朕即拜为刺史。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今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学也。

        意思是,我把你们召集起来,是想向你们推荐好官员房恭懿,这个人如此之好,好到这种程度,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德行所能罗致,这一定是上天和祖宗把他赐给我的,因为他这么好,所以我决定提拔他为刺史,我希望你们都能向他学习。说完后隋文帝当众把房恭懿提拔为海州刺史。

        这次提拔比光开优良事迹报告会管用得多,一下子,天下地方官都知道,皇帝设定的考核制度并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真的奖勤罚懒、扬善抑恶。既然如此,咱们以后也要好好做。

        正因为有这些措施,隋文帝时期的官员素质普遍比较高,这当然是老百姓之福,也是整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元朝历史学家胡三省曾经说过:“开皇之治,以赏良吏而成。”“开皇之治”怎么来的?就是通过奖赏好官得来的,对隋文帝此一举措予以高度评价。

        经过文帝十几年励精图治,隋朝不仅在军事上捷报频传,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官员体系建设方面也是成绩卓著。因此,历史学家便把这段国泰民安的黄金时期称为“开皇之治”。

        事实上,不光是史学家认可隋文帝的成就,连隋文帝的手下败将、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也非常服气。开皇年间,陈叔宝和隋文帝一起登上洛阳北邙山,俯视大好河山,陈后主不由得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

        意思是,日月光大陛下的德行,山河让陛下的宫阙更加壮丽。面对这样的太平盛世,我无以为报,只能给陛下上一封请求东封泰山的文书!陛下,您缔造了这样的太平盛世,应该去封禅了啊!

        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是陈叔宝的吹捧,当时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沐浴在盛世的光辉中,也相信,大隋王朝能够在隋文帝的英明领导下,愈走愈好。

        可是,就在举国上下信心十足时,有两只乌鸦嘴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谁呢?房玄龄父子。房玄龄的父亲名为房彦谦,时任监察御史。他曾经私下对亲友说:

        主上忌刻而苛酷,太子卑弱,诸王擅权,天下虽安,方忧危乱。

        主上为人猜忌苛刻,不得人心,他立的太子卑弱无能,其他几个王爷倒是权力太大。这样看来,虽然眼下国泰民安,但是,将来可能会有祸乱。而其子房玄龄非常认同父亲的观点,而且说得更露骨。他说:

        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诸子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可翘足待。

        主上通过权诈之术取得天下,统治的合法性本来就不够。他的儿子们又都骄奢不仁,以后难免会自相残杀。如今虽然看起来像是太平盛世,但是,亡国恐怕是翘首可待的事情啊!

        在他们看来,虽然整个国家文治武功都不错,但是,皇帝的家庭内部却隐藏着深刻矛盾,而这个矛盾很可能给国家惹来大麻烦。那么,他们的担忧是否有道理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