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推行文教

推行文教

        然而,我们要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准和发展前景,不能光看经济基础,还要考虑上层建筑,也就是文化指标。那么,隋朝的文化发展如何?

        我们引一段史料。《隋书·儒林传》记载:

        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意思是,隋朝统一后,四海之内的知识分子都汇集到京师来。人们为了追求学问,不远万里到处求学,所以,在路上都能听到诵读诗书的声音。这可是汉魏以来没有过的喜人景象。确实,自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打打杀杀,路上往来的不是军队就是难民,现在居然满街都是吟诗作赋的书生,这是天下太平的最好写照。那么,这样的文化成果是怎么实现的?

        在这方面,有位名为牛弘的官员做出杰出贡献。牛弘是关陇集团里难得的读书人,博览群书,简直就是个书呆子。《隋书·牛弘传》记载一事。隋文帝让牛弘宣布一道敕令。牛弘领命而去,结果下了台阶后,就把敕令给忘了。

        牛弘只好折回来,老老实实地对隋文帝说:对不起,我忘了您让我宣什么敕令了。隋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传话这样的小事,本来也不该您这样的大知识分子来做。连皇帝的敕命都能忘掉,真是既呆又糊涂。

        可是,这么个书呆子、糊涂虫,在大事上可一点都不糊涂。开皇初年,还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牛弘向隋文帝上了一份奏疏。他说:

        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莫此攸先。

        国家既然已经建立,就要考虑怎么治理。所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要把国家治理好,就要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而前朝的经验教训全写在书里。所以,要想治理国家,先得读书。

        这当然是个好主意,问题是,鼓励大家读书,总得有书可读才行。而隋朝继承的是魏晋南北朝乱世的底子,根本没什么书可读。隋朝建立时,把北周和北齐的藏书归拢起来,才一万五千卷。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隋朝整个国家的藏书刚够杜甫一个人看,这怎么行?

        牛弘说,礼失求诸野。现在国家历经战乱,没有书,但是,私人藏书不少。我们可以从民间征集。可是,人都有私心,没有什么好处的话,谁愿意白白把手里的藏书交给国家?所以,牛弘在奏章中说:要想从老百姓手里征集图书,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须舍得花钱买。要让老百姓觉得合算,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把书拿出来。

        对于牛弘这个建议,隋文帝有何反应?隋文帝的表现绝对称得上是英主。尽管当时国家刚建立,处处都等着钱用,隋文帝还是慨然下诏说:“献书一卷,赉缣一匹。”任何人,只要进献一卷图书,就给他一匹缣。一匹缣价值多少?当时国家的税收一共分租、庸、调三部份,其中,一个农民一年的调就是一匹缣,也就是说,只要你给国家贡献一卷书,你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税就不用缴了。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更人性化的是,你把书献给国家,国家并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找人誊抄,抄完后,你的原件完璧归赵。

        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呢?老百姓纷纷踊跃献书。就这样,经过隋文帝和牛弘等杰出君臣的努力,隋朝的藏书很快达到三万多卷,比原有的藏书规模整整大了一倍,当然也成为推行文治的基础。

        说到这里,我们得要格外表彰隋文帝和牛弘君臣。牛弘了不起之处,除了力主国家优先发展文化事业,展现出学者远见外,还有个重要的优点是脚踏实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重视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牛弘能想到这一点,大大不易,因为他对经济没什么概念。

        《隋书》记载一则著名的故事。牛弘之弟是个酒鬼,有次喝醉酒,把牛弘家的牛杀了。这牛可是牛弘的座驾,这不是耽误事吗?牛弘的妻子非常不高兴。等到牛弘回家,赶紧对他说:叔叔把牛杀了。牛弘一听,说了两个字:作脯。也就是做牛肉干,就到一边闷头读书了。他太太不甘心,又走过来说:叔叔无缘无故杀死咱家的牛,太怪了吧!牛弘连头都没抬,说:知道了。说完继续读书,不为所动。

        这则故事说明牛弘本人不是斤斤计较钱财的人。但是,这么个眼光高远、对个人私利并不在意的人,却能够切实体察老百姓的利益需求、保障老百姓的利益需求,此即真正的政治家风度。

        牛弘伟大,隋文帝更伟大。

        我们说过,隋文帝只正经上过两年学,文化水准不高,但是,他能够认识到发展文教的意义,并动用国家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是个有眼光、有见识的皇帝。

        事实上,在文化问题上,隋文帝不仅见识高,作法也比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高明得多。比谁高?唐太宗。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喜欢《兰亭序》,即位之后,通过坑蒙拐骗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弄到手,到手了怎么样呢?再也不还给人家,就在自己身边把玩。这也罢了,最出格的是,晚年去世时,他干脆把《兰亭序》带到棺材里,给他殉葬,让别人永远别想再看到,这是自私透顶的行为。而隋文帝抄完图书物归原主,不夺人所爱,这才是真正的风雅之举。

        事实上,除了搜集图书之外,隋文帝还敦促各级政府兴办学校,平陈后,更是大力网罗南方的文化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既富有远大理想,又有能脚踏实地办事的君臣,隋朝的文教事业才发展得如此有声有色。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