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历史铺垫

历史铺垫

        杨坚建隋,从前到后一共用了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创业史里算是比较容易的。清代学者赵翼甚至说: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古来得天下,没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了,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这样的。杨坚能当皇帝,确实具有一定偶然性。这个偶然性就是周宣帝暴崩、北局主幼国疑,方便了杨坚夺权。此即所谓得国于孤儿寡母之手。

        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所谓的偶然性背后,往往有些必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杨坚建隋也一样。虽然事出偶然,但是,就在此一偶然性事件之前,已有足够多的历史铺垫了。

        什么样的历史铺垫呢?我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

        先看天时。所谓天时,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分裂,已经到该结束的时候。

        自从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政权,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施行汉化改革,但是,因损及六镇鲜卑的利益,引发“六镇起义”,汉化进程又被打断。后来,由北魏分裂而成的西魏和东魏都重新出现胡化的倾向。

        当年,宇文泰建立府兵制,统兵的汉人将领均赐给胡姓,杨坚的爸爸杨忠即被赐姓为普六茹。杨忠有生之年一直叫普六茹忠,而杨坚在三十多岁前,也一直叫普六茹坚。事实上,不仅他改姓普六茹,他所统的士兵也都跟着他改姓普六茹。这是想要让汉人,特别是有军事权力的汉人将领认同于胡人,让所有士兵都成为胡人的部落兵。

        但是,西魏毕竟是以少数鲜卑将士统治关中地区,这就陷入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要想站稳脚跟,不可能完全忽视汉人的力量。所以,虽然一方面在主观上推行着胡化,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客观上的汉化也在悄悄地渗透。西魏时期,宇文泰就模拟《周礼》建立六官制度,试图通过继承汉族古制,打造文化基础,赢得关中汉人的认同。

        到北周以后,汉化倾向更为明显。北周武帝实行兵制改革,允许汉人参军,从此,汉人士兵逐渐成为北周军队主力;而周宣帝虽然是个不肖子,但是在推行汉文化方面倒是完全继承其父衣钵,甚至更激进。事实上,周宣帝是着汉人衣冠登基,在他统治下,百官官服都改成汉服。

        更重要的是,周宣帝为加强皇权,打击元老重臣,重用一些没有根基的汉人小臣,使得官僚队伍的构成发生深刻变化。

        在杨坚建隋的过程中,支持他的文官刘昉、郑译、李德林、高颎,无一例外都是汉人。甚至连平定三方的武将韦孝宽、王谊和梁睿也都是汉人。这说明,汉人出身的官僚已占据北周官僚的主体。

        中原地区居民原本就以汉人为主,现在,兵是汉人,官也是汉人,那么,让汉人当皇帝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汉人能当皇帝呢?当时各少数民族毕竟已在中原大地活动了两百多年,他们不仅仍有很强的政治军事实力,而且,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已经在中原地区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纯粹的汉人也无法承担统治重任。新时代的统治者既需要是汉人,又不能是纯粹的汉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最合适呢?杨坚这样的人最合适了。

        从身分上讲,他是汉人,可以得到广大汉族官兵的拥护;但是,他又是在鲜卑政权体制下长大,而且还和鲜卑族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他的夫人不就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吗?他的女儿嫁给鲜卑皇帝,这使得他同样可以得到胡人认可。

        换言之,杨坚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这也是他能够当上皇帝的深层因素。能产生这样一个既体现着民族融合的精神,又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导人委实不易,如果从三一一年“永嘉之乱”算起的话,中国已经摸索了整整两百七十年。以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为杨坚登基做铺垫,这个天下得来并不容易。

        当年,美国太空人阿姆斯壮登上月球后,曾经说过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其实,这句话放在杨坚身上也同样成立,改朝换代,是杨坚的一小步,但是,重新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多民族因素的国家,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大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