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战后新局

战后新局

        平定三总管,对杨坚而言当然是件大事,为他消除了改朝换代的最后障碍。这场战争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那么,这场战争还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过这场战争,北周的统治更加稳固了。

        要知道,发生叛乱三地都是北周军事征服而来。其中,除了蜀地征服稍早外,相州和郧州都是在周武帝末年和周宣帝时期刚纳入北周版图。在这些新征服地区,北周的统治并不稳固。

        事实上,叛乱在这三处爆发,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经过这一场战争,北周对这些新附地区的统治都加强了。

        举一个例子。相州原是北齐都城邺城所在地,攻克相州后,杨坚一把火把邺城烧了个精光,把居民全部南迁四十五里,其实就是从现今河北临漳迁到河南安阳,从此,北齐时代盛极一时的邺城彻底消失。这种抹杀一座城市的作法虽然野蛮,但是,从彻底杜绝隐患的角度看颇具成效。

        其次,经过这场战争,杨坚的统治更为稳固。杨坚原为左丞相,平叛后,周静帝废除了左右丞相,晋升杨坚为大丞相。

        这样一来,杨坚进一步摆脱束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如此,杨坚的大儿子杨勇也被任命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统辖北齐旧地。

        这意谓着,杨坚对原来北齐旧地的控制也加强了。杨坚刚当上辅政大臣时,他的心腹元谐曾经担心地说:“公无党援,譬如水间一堵墙,大危矣。公宜勉之。”

        意思是,您其实没有什么政治势力,所以,当上辅政大臣,好比是立在急流中的一堵墙一样,水的冲击力有多大,您就有多危险,所以,请您努力。

        但是,经过这次考验,杨坚成功地从水中的一堵危墙华丽转身,成为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有了这次考验,他的权威已经无人能够挑战了。

        第三、这场战争也给杨坚一个考验干部的机会。本来,杨坚矫诏辅政,朝廷内外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是,一般来说,反对者不会轻易表现出来。敌暗我明,很容易形成政治隐患。

        但是,三总管叛乱爆发,形势反倒一下子明朗化。在战争状态下,每个人都被迫做出选择,非此即彼,不容含糊。这样一来,杨坚能迅速且清晰地认清敌我友了。此即长痛不如短痛。

        第四、这场战争也让杨坚得以检验人才。“三方叛乱”之前,杨坚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毫无疑问当然是刘昉和郑译。这两人帮他得到辅政大臣的身分,也成了他的心腹。

        据《通鉴》记载,杨坚对他们的赏赐不可胜数,甚至到了朝廷侧目的程度。但是,经过这场战争,杨坚发现这两人靠不住。前线缺乏监军时,杨坚原对他们寄予重望,结果两个人胆小如鼠、左右推托,根本无意帮杨坚排忧解难。

        光胆小也就罢了,这两人毫无责任心。要知道,三方叛乱波及北周疆域一半以上,对杨坚是极大的考验,杨坚为此忧心忡忡、焦头烂额。

        但是,面对如此危局,刘昉和郑译却只顾沉浸在刚到手的巨大权力的喜悦中,整日招权纳贿、花天酒地,根本不政事。这让杨坚非常不满。几件事叠加在一起,杨坚明白,这两人就是政变人才,只有阴谋诡计,并没有真正的政治韬略和政治家气度。这样的人,以后要靠边站了。

        怎么靠边站呢?郑译当时原是丞相府长史,每天到他这儿报到听令的官员本来络绎不绝。可是,就在郑译拒绝监军后,杨坚发话了,以后任何人都不许再找郑译汇报工作。

        郑译哪里知道杨坚的安排?第二天上班,照样高坐相府,等着百官前来听令,没想到等了一天,一个人都没来。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这下子,郑译坐不住了,赶紧要求辞职。

        这还不够,开皇元年,御史台弹劾郑译,说他居然和母亲分家另过,这是大大的不孝!御史为什么针对此事?这体现出隋文帝的意思。你不是孝顺老母,不肯上前线吗?现在我就要揭你这层皮!

        问题是,和老母分家另过这样的事情严重不严重呢?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在古代是重罪。怎么处罚呢?

        隋文帝下诏说:

        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

        把他留下,他是个不道之臣,但是,把他杀了,地下岂不多了一个不孝之鬼!人间地下都无处安置,怎么办呢?还是别让他去祸害地下,赐给他一本《孝经》,让他好好读书,闭门思过。

        其实,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不是真正的惩罚,而是羞辱。对郑译如此,对刘昉也是如此。没过多久,刘昉即因纵容爱妾卖酒,违反禁酒令被御史参上一本,后来更因为卷入谋反案,被文帝正法。两大功臣,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

        那么,这两个人靠边站,哪两个人往前站了呢?杨坚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是李德林,一个是高颎。

        李德林多谋善断,而且文采斐然。截至此时,他已经为杨坚出了两个好主意。一是让杨坚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把军、政、人事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有一个是让杨坚不要临阵换将、扰乱军心,派监军春风化雨、稳定局面。这两个主意对杨坚来说都非常关键。

        事实上,在李德林建议杨坚派出监军后,杨坚已将李德林当成谋主。军事大事和他商议,最重要的文书也都由他起草。李德林在北齐时就是著名的才子,这时,他的才华算是得到充分的施展。

        据《通鉴》记载:

        时军书日以百数,德林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意思是,当时每天需要起草的军事文书,不下上百份,李德林一人,对着数个文字秘书口授,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立意。口授后,完全不需修改。多么高明!

        再看高颎。如果说,李德林较像谋士,是比较单纯的文人型官员的话,高颎则是能文能武。

        据《隋书·高颎传》记载:“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是个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事实上,在平定三方的过程中,高颎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检验。

        据史书记载,高颎从前线载誉归来后,杨坚亲自在卧室里宴请他,还把御帷赐给他,显示出对他的格外宠信。能够发现这两个人才,杨坚觉得这一仗打得值!

        当年的九月初九,司马消难的叛乱刚平定,杨坚即以周静帝的皇后司马氏是叛臣之女为由,把小皇后废了。皇后都可以废掉,可想而知,周静帝的皇帝之位摇摇欲坠。

        现在,北周宗室的势力已经摧毁,地方反抗的战火也已平息,杨坚改朝换代似乎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个历史时刻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