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翁婿之间

翁婿之间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说来,杨坚和他的宝贝女婿真是绝配。周宣帝行为荒唐,又没什么政治经验;而杨坚老成持重,政治经验丰富。既然如此,杨坚应该好好地辅佐女婿;而周宣帝也应该信任岳父,让他放手工作。

        是不是呢?完全不是。

        杨坚在周武帝时代就常算命看相,早有不臣之心。现在位高权重,女婿又年轻荒唐,不免产生非分之想。而周宣帝虽然荒唐暴虐,但是在大事上并不糊涂,一向紧抓权力;看见岳父声望日隆,人也日渐招摇,当然会心生警惕。翁婿俩都盯着权力,自然会产生矛盾。

        有了矛盾,杨坚和周宣帝的斗法于焉开始。怎么斗呢?有两件事比较重要:第一件事,是收买人心案;第二件事,是皇后赐死案。

        先看第一件事。什么叫收买人心呢?这其实和当时的法律制度有关。当年,周武帝在位时,讲究治乱世用重典,法律制度较严。周宣帝即位后,时时处处和老爸唱反调,有意减轻刑罚,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好事没办好。

        周宣帝没想清楚新法律到底要怎么制定、怎么推行,便盲目地废了原来的法律。根据旧法监禁的许多罪犯都从监狱里放了出来,算是新皇帝的恩典。可是,这些人未洗心革面,一出来就为非作歹。这不是让周宣帝难堪吗?周宣帝大为恼火,马上又颁布新法——《刑经圣制》,比原来周武帝时代的法律还要严酷。这不是矫枉过正吗?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杨坚看到这种情况,向周宣帝上书进谏,说:“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法律太多了,这不是好事,希望周宣帝施行仁政。周宣帝听不进劝谏,马上驳回。可是,朝廷里这一正一反两种意见传出来后,坊间议论纷纷,都说皇帝拒绝纳谏,而宰相杨坚是个好人。这样的议论传到周宣帝耳里,他马上有所疑虑,是不是杨坚要收买人心?他到底想干什么?有了这样的疑虑,宣帝便对杨坚加强防范。

        在这种情况下,又发生第二起事件,即所谓的皇后赐死案。

        怎么回事呢?周宣帝一连封了五个皇后,除了杨坚之女是正宫皇后外,还有其他四个由宠妃提拔成的皇后。要知道,后宫本来就是是非场,一个皇后尚且不消停,何况是五个皇后!

        按照我们的想像,肯定争宠争得一塌糊涂。但不是这样。其他四个皇后确实经常争宠,但是,只有杨坚的女儿、周宣帝的元配皇后杨丽华不争。不仅不争,而且还能团结其他四个皇后,让乱糟糟的后宫维持基本的秩序。

        杨皇后如此大方,整个后宫对她的印象都很好,愿意听她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周宣帝应该感谢她。但是,周宣帝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既多疑、又暴虐,一看到杨丽华如此得人心,马上把她的表现和杨坚上谏联系起来,心想,你爸爸在外面收买人心,你在宫里收买人心,你们是不是要联手篡权?想到这里,周宣帝无名火起,对杨皇后骂道:“你别装,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

        本来,这是皇帝暴怒之下的言语,不一定会当真。如果杨丽华服软,在宣帝面前跪地求饶,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可能宣帝也就罢了。可是,没想到,杨丽华偏不是这样的性格。她本来就是正宫皇后,对自己的身分颇为自恃,总想着和宣帝平起平坐;又是贵族之女,从小骄傲惯了,她怎么可能轻易向别人低头呢?因此,听了周宣帝这句狠话,杨丽华镇定自若,就是不服软。

        这下把周宣帝气坏了,认为她故意藐视他的权威。周宣帝暴跳如雷,当场下令她自杀。赐皇后自杀,这可是件大事,如果真执行的话,遭殃的不仅是杨丽华,整个杨坚家族都得受牵连!

        怎么办呢?幸好在周宣帝和杨丽华闹得不可开交时,早有宫女向杨坚家报信。杨坚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让妻子独孤氏飞奔到宫里,向女婿求情。可怜独孤氏堂堂国丈夫人,又有岳母之尊,居然忍气吞声,对着女婿叩头求饶,直到头上鲜血淋漓,才让周宣帝消了气,救了女儿。

        不过,周宣帝虽然暂时饶了杨丽华,但是,对杨家的疑虑并未消失。在他看来,杨丽华如此强硬,无非是倚仗杨坚的权势,不消灭杨坚,解不了他的心头之恨。所以,没过几天,宇文赟传令召见杨坚,他还吩咐左右佩刀武士:“一会儿看到普六茹坚如果脸上变色,就当场砍死他!”

        杨坚是政坛老手,早就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周宣帝召见他,他也知道来者不善,但是,表面上还是神色自若、言语从容、跪拜有节,根本没有给佩刀武士动刀的机会。周宣帝想找碴也找不到,只好把他放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