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二、雁门之围

二、雁门之围

        这时候,形势已经相当危急了。隋炀帝一行在八月十二日退守雁门,到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三日,突厥的骑兵已经包围了雁门郡,很快,雁门郡下属的四十一城就被攻克了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郡城和崞县(今山西原平)还在隋朝手里。而且,就这两个硕果仅存的城池,形势也是相当危急。

        突厥围城之后,一时间箭如雨下,其中,有些箭头甚至就落在隋炀帝脚下,隋炀帝这时候也失去了往日的骄傲,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泪如雨下,而且哭得,帝王威仪荡然无存。

        军事不利还不是全部问题,更要命的是,雁门的粮食也不够吃。小小一座城池,一下子涌进来十多万人,再加上原有的军民,总人口达到十五万,储存的粮食只够吃两旬(20天),就算省着吃,也绝不会超过四十天。如果四十天之内不解围,就算不被杀死,也得被饿死了。这可怎么办?

        危急时刻,隋炀帝赶紧把身边的亲信大臣召集起来,让他们发表意见。第一个说话的当然是隋炀帝最信任的宰相宇文述。他说:在这里待着就是死路一条,所以,皇帝应该带领几千精锐骑兵赶紧突围。

        这个意见刚一提出来,老臣苏威马上表示反对。他说:“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动!”我们擅长守城,突厥人擅长野战,怎么能用我们的短处去拼敌人的长处呢?陛下是万乘之主,怎么能冒这种险!

        两相对照,谁的意见更好?当然是苏威的更合理。所以,苏威话音刚落,曾经在杨玄感叛乱期间坚守洛阳城的民部尚书樊子盖马上表示支持。他说:“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现在如果轻易地跑出去,一旦人家大军来追,那可就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建议,咱们不如坚守雁门城。先挫伤敌军的锐气,再征召天下援军,让他们赶紧救援。

        紧接着,另一个大臣虞世基也表态同意厚赏士卒,坚守雁门。

        这样一来,三比一,坚守的意见占了上风。

        问题是,只靠死守也不行,还要想一些办法,争取主动。这时候,萧皇后的弟弟——内史侍郎萧瑀又贡献了一条意见:“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句)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句)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

        什么意思?他其实提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萧瑀说,按照突厥的风俗,可贺敦是可以参与军机的,所以,我们应该赶紧派出使者去找始毕可汗的可贺敦义成公主,让她想办法叫可汗退兵。她是我们大隋派出的和亲公主,她在突厥的地位要靠大隋的支持,所以,她肯定得帮娘家的忙。

        这其实是汉朝初年,刘邦困白登山时候的故技。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人围困,万般无奈之际,就是靠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相当于皇后),才得以脱身的。萧瑀熟读史书,对这个故事了然于心。

        另外一件事,萧瑀认为,现在将士们之所以态度不十分坚决,是因为害怕陛下从突厥这里脱身之后还要去征讨高句丽,如果陛下明确下诏,赦免高句丽的罪状,专心对付突厥,那么,将士们的心安定下来,也就会力战到底了。

        萧瑀这个主意非常得体,内外兼顾,远愁近虑,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谋臣风范。

        既然如此,那就照这个主意办吧。隋炀帝雷厉风行,马上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步,派人突围出去,给义成公主送信,让她想办法劝始毕可汗退兵。

        第二步,下诏书招募天下诸郡发兵勤王。

        第三步,激励士卒,请他们务必坚守。

        尤其是这第三步,隋炀帝做得太卖力了,不仅像萧瑀所说的那样许诺不再征讨高句丽,还亲自巡视守城士兵,对他们说:“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诸位都努力打仗,只要能够保全我的性命,我一定许你们大富大贵。倘若那些刀笔吏想凭借笔杆子把你们的功劳抹杀掉,我一定替你们做主!

        守城士兵到底能得到怎样的奖赏呢?隋炀帝狮子大开口,说:“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只要守城有功,如果你现在是一介白丁,一点官职都没有,解围以后直接升六品官,还要赐布一百段;如果你现在已经有官职了,没关系,从这六品的基础上再往上加就是。

        皇帝亲自出面封官许愿还不够,隋炀帝还派出使者,替他慰劳士兵,一天派出去若干批次,后面一个都能望见前面一个的背影,可见频度之高。

        这三个步骤都十分打动人心,因此效果也非常明显。

        首先,城里守卫的士兵都觉得隋炀帝挺有诚意的,许诺的奖赏也让人满意,所以,士气顿时高昂起来。个个摩拳擦掌,人人奋勇杀敌。这样一来,内部就稳定多了。再看外部。义成公主接到隋炀帝的告急信后,马上做出了积极反应。按照突厥人的惯例,始毕可汗率众南下,她便留守在大帐。这时候,她从大帐派人给始毕可汗报信,说,让始毕可汗赶紧回去救火。她这么一说,始毕可汗心里当然不踏实起来。

        再看援军情况。隋炀帝不是下诏全国救援吗?这时候,各地的援军也都纷纷赶来了。在所有的勤王军队中,有两个人表现非常突出。

        第一个,江都的王世充。此人可是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人物。王世充家族本来也有胡人血统,本姓支,后来辗转来到中原,才改成姓王。王世充当时担任江都宫监,因为擅长给隋炀帝兴修亭台楼阁,镇压江都周围的农民起义也非常得力,所以,很讨隋炀帝的喜欢。隋炀帝的征兵诏书一到,王世充马上行动起来了。根据《隋书·王世充传》中的记载:“世充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在军中蓬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王世充一听说皇帝有难,马上把江都所有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了,动员之后,他自己也穿上一身戎装来到军营,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就大哭起来,直哭得昏天黑地。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他根本就不脱下甲胄睡觉,实在累极了就靠在草堆上歇一会儿。

        王世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表现对皇帝的忠诚和热爱。一个大臣,对皇帝忠诚到这个程度,隋炀帝能不感动吗?从此,王世充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第二个,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王世充的突出之处还只是救援态度好。李世民比王世充还出色,不光态度好,能力也强。当时,李世民只有十六岁左右,一看到隋炀帝的诏书,马上应征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

        云定兴就是废太子杨勇的宠妃云昭训的爸爸,后来杨勇一家倒霉,云定兴又巴结隋炀帝的宠臣宇文述,转而投靠了隋炀帝,这时候已经升为屯卫将军了。可云定兴是个手艺人出身,让他设计一件衣服、做一顶帽子都没有问题,但是行军打仗,其实并不是他的长项。将军水平不高,整支部队都会吃大亏。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凸显出李世民的英雄本色了。他对云定兴说:“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这其实是出了一条疑兵计。

        这条计策的大意是说,始毕之所以敢于围困天子,就是觉得咱们不可能这么快就去救援。所以,我们一定要昼夜兼行。但是,我们人少,而始毕可汗人多,如果让他们知道虚实,必定不怕我们,来和我们打,而我们肯定打不过。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实打实地来,而是应该故布疑阵,白天让士兵都拿上旗帜,走长蛇阵,搞出个几十里旌旗不断的声势来;晚上再敲锣打鼓,闹得动静越大越好。这样一来,始毕可汗以为救援大军到了,肯定会望风逃窜。

        云定兴一听,有道理,马上照办。照办之后的效果据说相当好,始毕可汗果然乱了阵脚,后来《新唐书》等官修史书也都浓墨重彩地书写这件事,把这条计策作为李世民英雄天纵的一个证据。但是,千年之后,也有一些当代学者认为,这只是李世民后来当了皇帝之后给自己涂脂抹粉,不一定是事实。

        到底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觉得,若说云定兴这支军队对始毕可汗有什么决定性的打击或者影响,这恐怕谈不到,因为毕竟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援军。但是,若说李世民曾经给云定兴出过这样一个主意,应该也假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因为从李世民后来东征西讨的功业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是一个胆大急进、喜欢冒险的军事统帅。这一次的献计正符合他的作战风格,算是牛刀小试。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够有这样的眼界和胆识,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

        既然三条举措都发挥了作用,形势对始毕可汗就逐渐不利起来了。雁门郡的守军誓死抵抗,他一时半会儿攻不进去;各路勤王大军又纷纷赶来,其中最近的已经到达忻口(今山西忻州市北),马上就会兵临雁门城下;可贺敦又报称草原有变,后院起火。三种因素加起来,始毕可汗决定,教训一下隋炀帝就算了,撤兵!

        这样,到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了。眼看着突厥大兵滚滚北走,隋炀帝提了一个多月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又因为知道援军很近了,他的精神也振奋了不少。有了后盾,就不能这么轻易放过始毕可汗了,隋炀帝下令,赶紧派骑兵出去,追着突厥人的尾巴打!结果竟然俘虏了突厥的老弱病残两千多人,算是小胜。

        到九月十八日,隋炀帝正式离开雁门,前后算起来,被围困了整整三十七天。真是受够了惊吓,也丢尽了颜面。本来想着靠北巡突厥给自己长长威风,改善一下国际形象,没想到又是事与愿违,隋炀帝真是郁闷透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