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一、神秘谶语

一、神秘谶语

        大业十年(614),有一个名叫安伽陀的方士上书隋炀帝,声称现在各地流行一则谶语,这个谶语号称,所以,他劝隋炀帝,为了大隋江山社稷,要杀尽天下姓李的人!

        这个上奏,一下子就引起了隋炀帝的高度警惕。要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谶语,其实也就是一些政治预言,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预测未来的政治走向。

        比如秦朝末年,有所谓的说法。秦始皇为此还大动干戈去修长城,以防范匈奴,没想到最后这个“胡”字应到了胡亥身上。现在,隋朝天下大乱,政权不稳,类似的谶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面对这个说法,隋炀帝该怎么办?能不能像那个方士所说的那样,把所有姓李的人都杀掉?那是不可能的。

        自古李氏就是大姓,真要大开杀戒,那得杀多少人?而且即便在皇权体制下,皇帝也不可能大规模无故杀人,这个办法显然不行。那可不可以将这条谶语视为迷信,干脆不予理睬?这个隋炀帝也做不到,他是古代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统治已经出了很大问题,他确实害怕有人要推翻他,改朝换代。现在出了这么一条谶语,他不可能完全不信。

        既不能不信,又不能全信,既不能不杀,又不能全杀,隋炀帝到底怎么办?他选择了折中手段,悄悄地进行重点排查,看看哪个姓李的人可能应这个谶语,把他提前消灭掉。

        姓李的那么多,当然要先从有势力的人中开始排查。当时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就是所谓关陇贵族集团,而关贵族集团的顶层就是西魏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在这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中,姓李的就有三家。

        一个是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弼,他的重孙子就是跟着杨玄感一块儿造反的李密,当时已经逃亡江湖了。

        还有一个同样是八大柱国之一的李虎,他的孙子名叫李渊,当时正在山西镇压起义军。

        再有一个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他的孙子名叫李敏,当时在隋炀帝身边担任将作监。

        这三个人,其实也就是天下李姓中的头号人物了。既然谶语说姓李的以后会取代姓杨的当皇帝,这三个人也就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在这三人之中,谁更可疑呢?今天的人马上会想到李渊,因为李渊后来取代隋朝当了皇帝,这是属于逆推,事后诸葛亮。当时隋炀帝可看不到后来的历史进程,在他的眼里,最可疑的倒还不是李渊,而是李敏。因为李敏有三大过人之处。

        第一个,家族显贵。这样说可能有读者不同意了,李渊和李密的祖上都是柱国,李敏的祖上才是大将军,怎么倒说他家族显贵?这就要看是哪个时代了。固然,在西魏时代,李敏的爷爷不及李渊和李密的祖上,但到了隋朝,李敏一族的势力可大大提升了。因为李敏的叔爷爷李穆非常强悍,是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

        当年,隋文帝杨坚要篡夺北周的天下,激起尉迟迥等三总管起兵,形势相当险恶。幸亏元老重臣李穆力挺杨坚,这才赢得天下归心,杨坚也因此顺利建隋。

        因为有这样的不世之功,所以,李穆在隋朝的大臣里排名第一,官拜太师,赞拜不名。他的子孙,即使还是襁褓婴儿,也都官拜仪同,一门之中,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就有百余人,一下子成了隋朝最显贵的家族。

        叔爷爷打下了基业,爸爸也不是凡人。李敏的爸爸在开皇三年(583)的时候因为打突厥壮烈牺牲,这样一来,李敏不仅是功臣之孙,还是烈士之子,从小就养在宫里,备受关照。

        这样看来,若论原始出身,李渊和李密确实比李敏强,但是,若论在隋朝的背景,李敏可就占优势了。

        第二个,跟皇帝关系近,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婿。隋炀帝的外甥女,就是隋炀帝的大姐、北周太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女儿,名字叫作宇文娥英。当年,杨丽华嫁给北周天元皇帝,只生了娥英这么一个女儿,那是响当当的北周第一公主。后来,隋文帝杨坚从女儿杨丽华手里夺取了天下,改周为隋。宇文娥英虽然失去了公主身份,但隋文帝也好,隋炀帝也好,念及她妈妈乐平公主的巨大功劳,对她都相当照顾。

        宇文娥英长到女大当嫁的年纪,他们也没有贸然给她选一个丈夫,而是充分尊重她的意见,让她自己选。怎么选呢?当时,隋文帝在弘圣宫拉了一道纱帘,宇文娥英就坐在后面,然后,再把那些品貌相当的贵族公子都集中到弘圣宫,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先自我介绍,再展示才艺,宇文娥英看上哪个就是哪个。

        宇文娥英也是个挑剔的人。每天面试一百来个,面试了好几天,愣是没有看上眼的。后来,终于轮到李敏了,小伙子往纱帘前面一站,跪拜有节,舌灿莲花,顿时让之前的面试者都黯然失色。这一刻,娥英姑娘终于露出了笑容。就是他了!

        为什么李敏能够胜出?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李敏“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人长得漂亮,又弓马娴熟,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正好符合人们在那个年代对贵族公子的经典要求,这才能赢得宇文娥英的青目。就这样,李敏成了隋文帝的外孙女婿,从隋炀帝的角度说,就是外甥女婿了。

        宇文娥英在隋朝待遇很高,出嫁的时候也尽显风光,各种礼数都比照公主对待。为了让新郎官配得上她,隋文帝下令,借给李敏“一品羽仪”,让他用一品官的仪仗迎接宇文娥英,算是给足了面子。

        “一品羽仪”只是面子,怎样才能让李敏真正高贵起来呢?这时候,乐平公主出手了。宇文娥英下嫁,隋文帝要赐宴,宴会开始之前,乐平公主对李敏说:“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婿,当为尔求柱国;若余官,汝慎勿谢。”我把天下都给皇帝了,就得你这么一个女婿,我一定给你讨一个柱国的散官做才肯罢休,所以一会儿皇帝赐给你别的官,你千万不要谢恩,什么时候他让你当柱国了,你再谢恩。

        李敏对岳母的教诲自然是心领神会。宴会开始之后,隋文帝亲自弹起琵琶,李敏载歌载舞。一曲终了,隋文帝非常高兴,笑着对乐平公主说:“你这个女婿真不错。现在当什么官呢?”公主答道:“他什么官都没当,不过是个白丁罢了!”隋文帝马上对李敏说:“那我授你仪同吧。”这已经是五品散官,不算低了。

        李敏什么反应呢?他只是笑笑,既不答话,也不拜谢。隋文帝一看这个样子,又说:“不满意,是不是?那我授给你开府吧。”这是三品散官,算是高官了。没想到李敏沉得住气,照样不谢恩。

        隋文帝多聪明,马上就明白了,这一定是乐平公主在后面撑腰呢。怎么办?隋文帝索性大方一次,说:“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于其婿而惜官乎!今授汝柱国。”乐平公主为我立过大功,我怎么能对她的女婿还吝惜一个官职呢?这样吧,我直接授你柱国。

        柱国可就是二品散官了,已经符合乐平公主的预期。这一下,乐平公主终于绽放笑颜,李敏也赶紧跪下谢恩。后来,到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乐平公主跟随他一起西巡,死在了河西走廊的张掖。临终之前,公主还向隋炀帝托孤说:“妾无子息,唯有一女,不自忧死,但深怜之。今汤沐邑,乞回与敏。”我没儿子,一辈子就守着这么一个女儿,现在我要死了,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只是不放心我这个女儿。我死之后,请求陛下允许,把我的汤沐邑转给李敏吧,让他们小两口过上幸福的生活。

        既然姐姐这样交代了,隋炀帝二话没说答应下来,把乐平公主的食邑五千户又转到了李敏名下,真是皇亲国戚,既富且贵。

        第三个,他还是隋炀帝的心腹。宇文娥英是乐平公主唯一的女儿,乐平公主自然不放心让她离开自己身边,这样一来,李敏也就不能到外地任职了,虽然当过几任外州的刺史,但那都是用来赚资历的,他从来不去上任,一直都待在皇帝身边,陪侍着皇帝。一来二去,跟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感情都很亲近,成了他们最信任的人。

        怎样才叫最信任呢?举个例子。因为杨玄感是在督运粮草的岗位上叛乱的,所以,到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对这个岗位特别敏感,觉得谁做他都不放心。后来到底派给了李敏,才终于踏实下来。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在隋炀帝心目中,最可靠的还是这个外甥女婿。

        有了这三个过人之处,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从家世背景、婚姻关系还是本人受信任的程度看,李敏在当时的李姓贵族中都独占鳌头。现在既然说,李敏当然也就首当其冲受到了怀疑。

        只是姓李也罢了,李敏的名字也不好,让隋炀帝加深了对他的猜忌。

        李敏是大名,他还有个小名,叫洪儿。亲近的人都这么叫他,估计隋炀帝私下里也是这么叫他的。这个名字叫了三十多年,谁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现在这个谶语一出来,隋炀帝心里可没底了。

        炀帝从小就听说,他爸爸隋文帝曾经做过一个噩梦,梦见洪水把都城大兴给淹没了,这才兴建的大兴城。这洪水淹了都城,是不是暗指洪儿要结果大隋啊?

        隋炀帝越想越不踏实,索性找到李敏,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担心跟他讲了,还让他改改名字,别叫洪儿了。

        隋炀帝发了话,李敏可吓坏了。名应图谶,在古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在这个问题上让皇帝惦记,那可是凶多吉少。就算小名改了,难道隋炀帝就能饶过他吗?李敏是深表怀疑,也深感恐惧。

        怎么办呢?李敏自己想不出办法,就去找堂叔李浑和堂兄李善衡商量去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么一商量,就真的给自己商量出了灭门之祸。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