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二、张衡之死

二、张衡之死

        此人名叫张衡,从隋炀帝当晋王时起就一直追随他。当年隋炀帝登基,他可没少出力。隋文帝临死之前,杨广让亲信武装保卫隋文帝,这个亲信就是张衡。张衡为隋炀帝登基立过大功,隋炀帝上台以后,他也成为隋炀帝的心腹重臣,隋炀帝对他优礼有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回来,在路上对张衡说:“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我要到你家拜访一下,请你当一回主人,招待我吧。

        要知道,古代帝王临幸大臣家乡,那是对大臣莫大的恩宠,隋炀帝这么一表态,张衡当然喜出望外。光临幸还不足以彰显隋炀帝的宠幸,为了临幸张衡老家,隋炀帝还特地修了一条九十里长的道路,一直从太行山通到张衡的家门口。这可把张衡感动坏了,率领全族的老少,杀牛摆酒,诚心款待隋炀帝。张衡老家附近风景优美,隋炀帝一住就是三天。临走的时候还对张衡说,我过去陪着先皇登泰山,途经洛阳,遥望你们这里,就觉得景色特别优美,只可惜当时有公干在身,不能来玩。今天到你家,也算是实现了我的夙愿,谢谢你!临幸之后,还赐给张衡良田三十顷,宝马一匹,绢帛六百段。这样一来,张衡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

        既然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张衡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隋炀帝肝脑涂地。从此之后,给隋炀帝办事更加尽心竭力。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游幸汾阳宫(故址在今山西宁武),嫌宫殿规模不够大,让张衡主持扩建,还赏赐张衡五百匹绢,这本来是张衡效力邀功的好机会。问题是,这几年之间,张衡眼看着隋炀帝大兴工役,到处建立离宫别馆,老百姓已经吃不消了。现在再扩建汾阳宫,岂不是太过铺张浪费!这样滥用民力、虚耗资材,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啊。

        张衡觉得,自己既然是隋炀帝的亲信,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才是对皇帝负责。所以,就找了一个机会,劝谏隋炀帝说:“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弊,伏愿留神,稍加抑损。”这几年总搞工程,老百姓已经很辛苦了,扩建汾阳宫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先缓一缓,让老百姓稍微休息一下呢?

        张衡本来是一番好意,是真把自己当成隋炀帝的心腹才这么说的。然而,隋炀帝可不领情。他觉得,张衡敢这样讲,无非是自以为有功,目无君长,非但没有听从张衡的建议,反倒对张衡心生嫌隙,指着张衡对身边的侍臣说:“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张衡还以为我是靠他的谋划才得的天下呢!这明显是对张衡不满了。

        从此之后,张衡在他心中的形象也就直线走低,没过多久,隋炀帝就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衡贬为榆林太守,把他从身边赶走,省得再听他说那些讨厌的逆耳之言了。

        过了一年,也就是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又一次临幸汾阳宫,当时,张衡正在监督老百姓修楼烦城。既然皇帝驾临,张衡赶紧前来谒见。本来,张衡离开身边这么久,隋炀帝也有点想他了,可是,真等张衡来到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又生气了。

        这是为什么?他发现张衡居然长胖了。长胖了有什么问题呢?按照隋炀帝那种自高自大的想象,他把张衡从身边贬走,张衡应该非常惶恐,人一惶恐就应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应该非常憔悴,又黑又瘦才是。如果张衡真的又黑又瘦,诚惶诚恐,隋炀帝就会原谅他,让他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可是现在一看,张衡根本就没有憔悴,反而长胖了,这不就意味着他并没有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吗?隋炀帝当然不高兴。

        一看之下,隋炀帝也就打消了让张衡回到自己身边的念头,对张衡说:你既然活得这么滋润,那就继续回榆林待着去吧。

        张衡回榆林不久,隋炀帝又把他差到江都去监督修建江都宫了。这江都可是隋炀帝时期除大兴城和洛阳城之外的第三个首都,是隋炀帝控制江南的中心,隋炀帝对它非常重视。派张衡去监修江都宫,还算是看重他。可是,就在这个地方,张衡又倒霉了。

        当时,负责修建江都宫的宫监非常残暴,逼老百姓干活又严又急,都逼出人命了。既然张衡负责监督这项工程,有人就把这件事写成状子,汇报给张衡,请他主持公道。张衡当时并不愿在江都久留,一心想要回到隋炀帝身边,对这个职务也就稀里糊涂,心不在焉。所以他想也没想,直接就把这个状子交给了宫监。

        这行径确实非常恶劣。这不是出卖举报人吗?果然,宫监一看状子,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狠狠地报复了举报人。这样一来,举报人对张衡也是恨之入骨。正好,隋炀帝又派了礼部尚书杨玄感到这里来检查工作,这个举报人就向杨玄感喊冤了。

        杨玄感是何许人?他是老臣杨素的儿子,杨约的侄子。此人本来就跟张衡有过节。当年张衡当御史大夫的时候,他手下的御史弹劾杨约对隋炀帝心存不满,杨约因此被赶出朝廷,很快就去世了。杨玄感和叔叔杨约感情深厚,所以,对张衡早就有意见。现在看到告状人递来的状子,杨玄感对张衡更添了一重坏印象。

        可是,对这些事情,张衡本人不知道。他是人在江湖,心在朝廷,一看朝廷来人,张衡居然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也没怎么寒暄,更没有谈自己的工作,而是劈头来了一句:薛道衡这书呆子,死得可真冤枉。就这一句话,把张衡给葬送了。

        听到张衡口出狂言,杨玄感新仇旧恨一起报,立刻弹劾张衡为罪臣说话,诽谤皇帝。这真让隋炀帝大失所望:你是我的亲信,凡事应该我考虑。现在你居然带头败坏我的名声,是可忍,孰不可忍!马上下令把张衡拿下,锁到江都的集市上,当众处斩。那么,张衡的事情是不是就到此结束了呢?还没有。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隋炀帝突然心软了,重新下令,把张衡革职为民,放归田里。

        按道理讲,既然放归田里,就成了一个普通农民,跟政治再没有关系,也就没有了政治风险。但张衡的霉运还没有到头。他回到家乡之后,广置良田美妾,着实享受了几天快活日子。但是,小妾多了就会争宠,他又未能搞好平衡,把其中的一个小妾得罪了。这个小妾是个厉害角色,大业八年(612),她一纸诉状告到朝廷,诬告张衡怨恨皇帝,诽谤朝政。

        大业八年(612),正是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失败之际,隋炀帝心里正郁闷着,一听到张衡小妾的申诉,更加心头火起,哪管什么是非曲直,也不派人细细追究,干脆下令让张衡自尽。一代功臣就这样死于非命。

        那么,应该怎么评价张衡之死呢?平心而论,张衡死得太冤枉了。虽然张衡和高颎等人都是因为讪谤朝廷的罪名被处死,但是,张衡和高颎又有极大的不同。高颎等三人都是隋文帝时代的老臣,确确实实从内心深处不大看得起隋炀帝。因此,他们有了意见之后,并不当面提,而是背后嘀嘀咕咕,这其实不是建设性的态度。

        张衡则不然。他本来就是隋炀帝的心腹,对隋炀帝忠心耿耿。正因为如此,他才对隋炀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问题直接讲出来,这无非是希望皇帝越做越好。可是,隋炀帝连这样的逆耳忠言也听不进去,甚至把这样的忠臣除掉,这其实反映出他在统治心理上的重大欠缺。《唐鉴》说得好:“国将兴必赏谏臣,国将亡必杀谏臣。”赏谏官的国家才会兴盛,杀谏官的国家定会灭亡。对于不同意见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国运的兴衰。隋炀帝这样一意孤行,文过饰非,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当然非常不利。

        就这样,猜忌成性、不能纳谏的隋炀帝,先除掉了功高震主的杨素,接着又除掉了代表文帝政治路线的老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进而消灭了并无威胁的书呆子薛道衡,最后,连忠心耿耿的张衡也容不下了。他这样一路厮杀,似乎是什么人都不能放心,什么意见也都听不进去。

        那么,隋炀帝到底要用什么样的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