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二、双管齐下

二、双管齐下

        君臣相得,裴矩要怎么办好皇帝交代的任务?他自己讲得非常清楚。要想拿下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一定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隋朝和西域胡人之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隋朝,心甘情愿地归附隋朝。

        第二,要拔掉西域各国和隋朝之间的两颗钉子,一个是西突厥,一个是吐谷浑。

        对这两个问题,裴矩的做法是双管齐下。

        先看加强隋朝和西域胡人之间的沟通。裴矩负责监管商旅往来,他通过商人不断向西域各国释放友好的信号,宣讲大隋的好处。大业二年(606),就在裴矩的宣传诱导之下,西域十多个国家的使节齐聚张掖,这可是隋朝外交的重大胜利。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时,高昌和伊吾的使者更是进入榆林,直接觐见隋炀帝。

        但是,无论是裴矩还是隋炀帝都非常清楚,只要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颗钉子不拔除,西域各国就算想投靠隋朝,也没有可能。所以,虽说是双管齐下,还得把重点放在拔除西突厥和吐谷浑这两颗钉子上。怎么拔呢?

        先看西突厥。当初,突厥帝国强大的时候,其实就是东、西两部分分开发展的。东突厥主要居住在蒙古高原,而西突厥则在天山南北游牧,势力一直达到中亚地区。开皇末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和东突厥都蓝可汗结成联盟,一起进攻隋朝。后来,都蓝可汗被隋朝打败,达头可汗也一蹶不振,他的可汗之位被西突厥另外一个部落的首领处罗可汗取代了。此时,统治西突厥的正是这位处罗可汗。此人非常勇武,但也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刻薄寡恩,所以,西突厥内部并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濒临众叛亲离的边缘。西突厥这种困境对于隋朝当然有利。

        更妙的是,这时候,裴矩了解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有了这个情报,隋朝甚至连仗都不用打了。

        原来,处罗可汗的母亲居然是中原人,姓向。此人本是处罗可汗父亲的小妾,后来又依据风俗,嫁给了处罗可汗的叔叔。开皇二十年(600),隋朝打突厥的时候,向夫人和她的新丈夫都投降了隋朝,此刻就住在大兴城。处罗可汗是个孝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

        了解到这样一层关系,裴矩太高兴了,这简直是天助我也!马上打报告给隋炀帝,请他利用向夫人招降处罗可汗。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派了一个叫崔君肃的使者来到处罗可汗的牙帐,直接提出,要向处罗可汗宣读大隋天子的诏书,请他跪接诏书,归顺隋朝。要知道,处罗可汗是西突厥大可汗,自视甚高,现在又没有败给隋朝,哪能就这么轻易接受隋炀帝的招抚,当然不肯。

        看到这种架势,崔君肃义正词严道:“突厥本一国,中分为二,每岁交兵,积数十岁而莫能相灭者,明知其势敌耳。然启民举其部落百万之众,卑躬折节,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独制,欲借兵于大国,共灭可汗耳。群臣咸欲从启民之请,天子既许之,师出有日矣。顾可汗母向夫人惧西国之灭,旦夕守阙,哭泣哀祈,匍匐谢罪,请发使召可汗,令入内属。天子怜之,故复遣使至此。今可汗乃倨慢如是,则向夫人为诳天子,必伏尸都市,传首虏庭。发大隋之兵,资东国之众,左提右挈,以击可汗,亡无日矣!奈何爱两拜之礼,绝慈母之命,惜一语称臣,使社稷为墟乎!”

        什么意思呢?崔君肃的大意是说:西突厥和东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但是,交兵几十年了,谁也制服不了谁。东突厥的启民可汗拥百万之众,实力强大,他为什么非要臣服于我们大隋天子?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够向我们大隋借兵,好来消灭处罗可汗你。启民可汗是我们的友好邻邦的首领,他提出这个请求,我们满朝文武,个个摩拳擦掌,连天子也同意了。

        本来皇帝就要发兵,连日子都定好了。结果,你的母亲向夫人怕你被天子剿灭,每天从早到晚守在宫门口,向皇帝苦苦求饶,一定要让我们皇帝陛下派一个使者来招降可汗,说可汗你必定会归顺大隋。

        我们皇帝可怜向夫人一颗慈母之心,这才派我到这里来,给你一个机会。没想到可汗你居然如此傲慢,不想归顺,那你母亲岂不就是在说谎了吗?说谎可是欺君大罪,我们陛下一定会处死她,而且,还会派出大军,跟启民可汗一起来剿灭你!

        处罗可汗,你现在已经众叛亲离,你估计自己能抵挡得了吗?如果你抵挡不了,又何必要这个面子,不肯对天子诏书行两拜之礼呢?你真忍心看着年迈老娘为你而死,国家因你而亡吗?

        一席话说得危言耸听而又入情入理,让处罗可汗不得不思考。处罗可汗是个孝子,老娘在人家手里当人质,他也就要不得这个强了,一番犹豫后,终于流着眼泪倒身下拜,跪着接受了隋炀帝的诏书。这样一来,西突厥算是归附大隋,再也不敢阻挠隋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就这样,隋炀帝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西突厥问题,去除了征服西域的一大障碍。接着该轮到吐谷浑了。

        吐谷浑本来是鲜卑人的一支,首领就叫吐谷浑,是鲜卑人的庶长子。后来因为兄弟不和,愤然出走,从东北一直走到了西北,建立政权,就把自己的名字上升成了族名,也是政权名,都叫吐谷浑。领土包括现在的甘肃南部、青海以及川西北地区,向西一直到达塔里木盆地的东边,在西域的势力仅次于西突厥。它和西突厥把西域各国给瓜分了,裴矩提到的那四十四个城邦国家,不是归附西突厥,就是归附吐谷浑。这当然是隋朝不能容忍的。

        不过,虽然吐谷浑和西突厥一样,都是隋炀帝西进的障碍,但是,两国情况又有所不同。西突厥和隋朝的敌对关系比较直接,而吐谷浑则是在表面上和隋朝维持着友好关系,但在暗中却又常常给隋朝使绊子,算是个两面派。

        当时,吐谷浑的可汗娶了隋朝的宗室女儿光化公主做可贺敦,可汗的儿子也被派到了隋朝当人质,看起来对隋朝非常恭顺。但实际上,吐谷浑却经常利用这种便利条件从隋朝那里打探情报,卖给西突厥,自己从中渔利。这不是两面三刀吗?隋炀帝因此非常恼火。这样的敌人其实更狡猾,怎么对付呢?

        正好在这时候,一个叫铁勒的部落向隋朝发出了友好的信号,一下子让隋炀帝找到了收服吐谷浑的办法。

        铁勒也是个草原民族,本来臣服于突厥,后来因为不堪突厥的压迫,在隋文帝开皇年间闹起了独立,和隋朝一起搞垮了突厥帝国。此后就主要在新疆东部游牧。大业三年(607),铁勒一度骚扰过隋朝的边境要塞敦煌。但是,骚扰之后,铁勒很快后悔了。

        为什么后悔?因为从地理位置看,铁勒夹在东、西突厥之间,生存环境比较险恶,如果再和隋朝把关系搞砸,就会更加左支右绌。现在一时糊涂得罪隋朝,铁勒的可汗也很紧张,赶紧派使者到隋朝请罪。

        看到铁勒请罪,隋炀帝计上心头。正好利用铁勒的可汗急于取得隋朝谅解的心理,让他帮忙从西边攻打吐谷浑!

        怎样才能说动铁勒?这又是裴矩的拿手好戏。到了铁勒之后,裴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道:因为可汗攻打敦煌,我们天子非常生气。大隋的军威你也知道,要消灭你绝非什么难事。但是,天子念你有悔改之意,还是愿意给你一次机会。现在吐谷浑得罪了天子,只要你能向东攻打吐谷浑,之前的罪过我们大隋就不追究了。

        一席话把铁勒可汗说得连连点头,唯恐抓不住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马上同意出兵。

        就这样,大业四年(608),铁勒从且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攻入了柴达木盆地,吐谷浑措手不及,支撑不住,赶紧向东逃,逃到了西平(今青海西宁),这已经是吐谷浑领地的边缘了。还往哪里逃?吐谷浑可汗走投无路,只好向表面友好的隋朝求援,请求隋朝接应。

        这正中隋炀帝下怀,他马上答应了。随即派出心腹重臣宇文述率领大军前去接应。宇文述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隋吐边界。

        吐谷浑可汗一看宇文述带着这么多人马,杀气腾腾直向自己扑来,终于恍然大悟,这哪里是来接应,分明是想和铁勒两面夹击,要我的命啊!怎么办?再往东走就是自投罗网,只好掉头又往西跑。

        宇文述哪能容许他跑掉,率领大军穷追不舍,短兵相接,斩首三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其中,单是王公级别的高级贵族就抓了两百多人。只剩下吐谷浑可汗率领一些残兵败将往南逃走了。

        可汗一逃走,原来吐谷浑掌握的大片领土就空下来了。按照的记载:“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州、县、镇、戍,天下轻罪徙居之。”吐谷浑空出来的土地东西向有四千里宽,南北向有两千里宽,这个地方现在没有人了,隋朝的势力得以迅速填充进来。

        这样一来,吐谷浑问题也算基本解决。

        到此为止,因为有裴矩出色的协助,征服西域的两大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与西域胡人的沟通和拔除钉子,都已经初见成效。

        那么,接下来,在西域这片广阔的舞台上,隋炀帝又会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