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一、营建东都

一、营建东都

        这样说来,无论是出于安抚山东地区的考虑,还是出于安抚江南地区的考虑,都需要在东部地区建立一座都城,问题是,这个都城为什么一定要选在洛阳?这就涉及第三个因素了。

        这样看来,营建洛阳绝不是一个算命先生一两句话就能左右的决定,恰恰相反,它是隋炀帝深思熟虑的结果,也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既然营建新都有这么多好处,那还犹豫什么?隋炀帝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就在大业元年(605)三月,随着他一声令下,洛阳城正式破土动工了。

        第三,洛阳地理位置好,作为都城,比大兴城更有优势。中国古代,什么样的都城算是好都城?有一个叫陈建的明朝人写过一篇《建都论》,总结得非常清楚。他说:“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简单来讲,所谓建都三要素,第一是地势,第二是交通,第三是要居中。以这三个要素来衡量,就会发现洛阳的优势了。

        隋朝两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隋炀帝则建造了洛阳城。大兴城在当时已独一无二了,为什么在这么近的时间内隋炀帝还要大兴土木?隋炀帝建造的洛阳城和大兴城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座都城,又反映了隋炀帝怎样的眼光和心胸?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隋炀帝为了惩罚叛乱分子,把杨谅老巢并州的老百姓迁了好几万到河南来。在杨广看来,这些人都有同情杨谅的嫌疑,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怎么控制他们?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建都,就近震慑。这就跟周朝建立之后,把殷商的遗民都集中在洛邑,然后又定都洛邑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安抚山东是营建洛阳城的最重要理由。

        居天下之中有什么意义?按照古人的政治想象,天子就应该在天下的中心,因此,天子所居的都城也应该占据天下之中的位置。而且,如果都城在天下之中,那么,皇帝的用心也会不偏不倚。都城在大兴城的时候,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都偏重于西北,对东部和南部明显关照不够。但是,把洛阳建成第二首都,无论东、西、南、北哪方有事,都可以立刻做出反应。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都城来协调利用东南西北各地的人力、物力,这样,国家的发展不就更平衡了吗?

        第二个理由,《大业杂记》里记载的这件事不符合逻辑。要知道,章仇太翼可是废太子杨勇的党羽,跟隋炀帝的妹夫柳述关系也颇不一般。隋炀帝即位后,没干掉他已经颇为开恩,怎么可能对他言听计从呢?

        这是不是修建洛阳城的真实理由?我觉得,这条记载不太可靠。为什么?有两个理由。

        最后看居中。洛阳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它居天下之中。可能有人会想,中国的地标中心不是在陕西吗?怎么洛阳又成了天下之中了?虽然按照中国领土的绝对比例,洛阳可能不是天下之中,但是,按照当时中原王朝实际可能利用的土地来计算,洛阳绝对是天下中心。事实上,即使到今天,河南还是号称中州大地。

        当时隋朝已经有了一个都城大兴城了,这座都城形制严谨,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既然如此,为什么隋炀帝还要修洛阳城?

        大兴城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虽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但是无论如何,面积还是太小,单靠自身力量养活不了一个大都市。关中往西是比较荒凉的河陇地区,往东则是非常富庶的关东地区。所以,一直以来,坐落在关中的都城都要仰仗关东地区输送物资,特别是粮食。

        第二,这也是安抚江南的需要。杨谅叛乱,还体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地区也并不稳定,人心思变。推动汉王杨谅起兵造反的,主要就是南方人。这要怎么解决?大兴城离山东地区远,离江南地区就更远、更鞭长莫及了。如果能在东部地区建一个都城,对江南的作战能力和震慑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可是,大兴城偏偏在交通方面有问题,让两地之间的流通非常困难。古代运输粮食一类的大宗物资,都要靠水运。大兴城若走水道东出关东,三门峡是必经之地。所谓三门峡,乃是人门、鬼门、神门三门,自古号称天险,漕船一到这里就过不去,只能改走陆路。人挑肩扛,翻山越岭,这样的成本消耗太大,划不来。如此一来,东边的粮食很难运进关中,每次关中平原闹水旱灾害,皇帝只能领着文武大臣、平民百姓,千里迢迢到东边逃荒。这多么辛苦!相反,洛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洛阳城水陆交通都四通八达,当然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既然如此,为什么素以严谨著称的要选用这条材料呢?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是为给皇帝提供借鉴而编写的史著,希望皇帝以史为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隋炀帝在当时是个公认的坏皇帝,所以,不妨再给他加一条宠信术士的恶名,以便让后来的皇帝知道警诫。

        既然隋炀帝因为命相问题决定营建洛阳不够合理,那他为什么要在大业元年(605)即位之初,就先张罗修这样一个大工程?其实隋炀帝自己写过一个营建东都的诏令,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诏书里,隋炀帝一共讲了三个原因。

        其次看交通。洛阳最大的优势正在于运输便利,能够很好地解决漕运问题。这也是它和大兴城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

        第一个理由,这条记载的来源并不十分可靠。这条记载出自笔记小说《大业杂记》。笔记小说本来就不乏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因此,算不得第一等史料。引这段话,本身就不够严谨。

        首先看地势。洛阳符合不符合要求?太符合了。洛阳北靠北邙山,南临伊水,正好是所谓的被山带河,这样的地形,有夷有险,易守难攻。拥有守城之利,这对于都城当然重要。

        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发布命令,营建东都洛阳。这是隋炀帝上台之后的第一项大工程,也正是这个工程,拉开了隋炀帝大兴土木的序幕。

        第一,这是安抚东部地区的需要。杨谅叛乱后,杨广有一个特别深切的体会,那就是隋朝的东部地区并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故。杨谅叛乱,东部不就有十九个州响应吗?发生变故当然得镇压,问题是,隋朝的都城大兴城远在西北,急切之间,反应太慢。此次杨谅叛乱,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现在,叛乱固然已经结束,但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要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万一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在东边建一座都城,让东边也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这样一来,以后东边再发生变故,就可以直接指挥行动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