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三、废长立幼

三、废长立幼

        皇帝亮明态度是第一步,压服朝廷是第二步,把这两步都走完,隋文帝觉得,还得把太子的罪状搞得更大一些,好让天下人信服。

        具体操作当然还是让杨素去办。杨素下令彻查东宫,搜寻对太子不利的证据。搜查的结果怎么样?经过不懈努力,还真搜出了两样新鲜东西。

        第一样,几千根槐树棍。

        第二样,几斛艾绒。

        杨勇贵为太子,收藏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乃至刀枪剑戟我们都能理解,他收集些树枝树叶有什么用?槐树棍和艾绒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今天的人缺乏相关的生活背景知识,但是,古代人都知道,这两样东西是点火用的。古人没有火柴,怎么点火?就得敲打燧石,打出火星来之后,用艾绒去引着,然后再用着火的艾绒去点燃槐树棍,就可以当火把用了。

        问题是,皇太子囤积这样的东西干什么?原来,就在几天之前,太子杨勇从仁寿宫回大兴城,路上见到一棵枯死的老槐树,左右都说,这是好东西。杨勇是贵族公子哥心性,没有生活经验,就问左右,这东西有什么用?左右告诉他,古槐点火最好。杨勇一听,觉得特别有趣,就说,既然如此,你们就把它砍下来,削成棍子,分给卫士们当火把多好!于是就有了这些槐木棍,艾绒则是槐树棍的配套用品。

        这本来也是公子哥一时兴起,体贴下人的杰作,可是回来还没几天,也没来得及分发下去,隋文帝就向他发难了。所以,槐树棍和艾绒还堆在仓库里,现在被杨素发现了。

        看着这两样东西,杨素马上就动了脑筋了,这里面有文章可做啊!怎么做?他又把姬威找来了,问姬威:你是东宫官员,你说说,太子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姬威既然当了叛徒,那就比任何人都盼望太子倒台,否则他一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他才不会照实说,这是太子一时新鲜,从外面捡回来的。怎么解释呢?姬威一口咬定,这正是太子为造反准备的材料。太子可不光是囤积了这么多槐树棍,他还养了一千匹马呢。从东宫到皇帝避暑的仁寿宫,骑马一夜就到。所以,他打算让卫兵点上火把,趁夜奇袭仁寿宫,把皇帝困死在里面。

        杨素一听,这解释很圆满,大喜过望,马上拿着所谓的证据去跟太子对质。问太子,你养一千多匹马,又准备了几千根火把,这难道不是准备造反吗?

        杨勇一听他这么无中生有,真是悲愤交加,马上反问杨素,我贵为太子,养一千匹马就是造反,你不过是个大臣,倒听说你家里有一万匹马,这岂不更是要造反?问得杨素顿时哑口无言。

        不过,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一步,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管有没有事实依据,槐树棍也好,艾绒也好,马也好,都作为谋反的证据,交给隋文帝就是了。

        到此为止,对太子的抹黑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只差最后摊牌了。那么,这个历史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

        开皇二十年(600)十月九日,隋文帝派人召见杨勇。带到朝堂一看,隋文帝一身戎装,端坐在大殿中央,殿下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皇帝和士兵之间,殿东边是文武百官,殿西边则是皇室宗族。很显然,废太子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所以,把两边的人都叫上了,让他们做一个历史的见证。

        杨勇和他的几个儿子一到,隋文帝马上让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皇太子诏书:“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一并可废为庶人。”皇太子是国本,承载的是天下重托,所以一定要选好人。可是当今太子亲近小人,不仁不孝,前后所犯错误难以统计。我为天下百姓考虑,不得不割恩正法。杨勇也好,他的儿子女儿也好,一律废为庶人。

        宣读完诏书,隋文帝又对杨勇说,你的罪恶,早已是人神共愤,所以,休怪我无情。

        事已至此,杨勇是什么反应呢?说实在的,刚才派卫士召见他,杨勇还以为是要将他处死,现在听说只是废为庶人,他甚至都产生了一种隐约的幸福感。所以,二话没说,赶紧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说,我本该斩于闹市,以儆效尤,陛下居然可怜我,饶我一命,我真是感激不尽,怎么会怪陛下呢?

        就这样,随着一纸废黜诏书,二十年的老太子,瞬息间,苍狗白云。

        眼看着太子被废,晋王杨广终于露出了笑容。有废就得有立,现在,他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要开花结果了。果然,就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初三,众望所归的晋王杨广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至此,持续了十年左右的储位争夺战最终以杨勇失败、杨广胜利告终。

        杨广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知道,杨勇之所以能被他打败,起因就是隋文帝认为他不够艰苦朴素、谦虚谨慎,这个教训可要牢记。就在正式册立之前,杨广特地向隋文帝提出两个要求。

        第一,降低册立仪式上太子的礼服等级。

        第二,以后,太子东宫的官员不再向太子称臣,也和其他人一样,只向皇帝称臣。

        看到新太子这样自觉自愿地维护皇权,隋文帝打心眼里高兴。怎么表达这种高兴的心情?当时首都地区分为两个县,一个叫长安县,一个叫大兴县。隋文帝让新太子先到大兴县住下了。

        这样安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隋文帝说得很清楚:我得到的第一个爵位就是大兴公,我是从大兴公这个身份一步一个脚印地当了皇帝的,现在,让你住大兴县,是希望你能沾一沾“大兴”这两个字的运气。很显然,隋文帝对这个新太子充满期待。到此为止,隋朝的太子之争正式尘埃落定。

        回头来看,应该怎么评价隋文帝改立太子这件事?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大错特错,因为新太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文帝废长立幼,其实就是亡国的根源!事实上,不光我们这样想,古人也这样想。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说:“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杨勇做隋朝太子监国二十多年了,名分早就定了。杨素欺骗君上,残害良臣,帮助杨广上位,使得杨家父子失和,隋亡的乱象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那么,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事实上,这样的说法貌似正确,但其实颇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是从结果回推原因,并不具有客观性。

        那么,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应该如何评价这次太子废立风波呢?有两方面的情况值得考虑。

        第一,隋文帝选择废长立幼,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比较一下杨勇和杨广两个人的自身素质知道了。

        杨勇前后当了二十年太子,表现如何?客观来说,即使排除独孤皇后和杨素恶意抹黑的成分,也得承认,此人热衷享乐,道德自律性差,顶多算是中人之姿。

        相反,晋王杨广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少年老成,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相当突出。正因为一个是中人,另一个是高人,所以杨广才能在杨勇的太子名分已定,优势极其明显的情况下脱颖而出。隋文帝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希望选贤任能,让更优秀的儿子接班,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算错。

        第二,虽然废长立幼具有某种合理性,但是,它还是给当时的政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废长立幼人为地造成了朝廷的分裂。因为太子之争,很多朝臣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进了政治旋涡,各保其主,成为水火不容的仇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颎和杨素了。

        两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事实上,杨素虽然眼高于顶,但是,最看得起的人就是高颎。就是因为太子问题,这两个人最终站在了对立面上,这是最可悲的人才消耗。

        其次,废长立幼也造成了的政治局面。客观地说,因为杨勇当太子符合立嫡以长的政治原则,而杨广挑战太子之位违反这条基本的政治原则,所以,杨勇的支持者大多是正人君子,而杨广的支持者则都是些野心家、投机分子。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随着杨广获胜,他的支持者也都鸡犬升天。而随着杨勇被废,他的支持者则难免人头落地。在这样的刺激下,整个朝廷开始弥漫一股不讲原则,不讲道德,只讲利害的政治风气,这当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良性发展。

        最后,废长立幼也开启了隋文帝的儿子之间骨肉相残的局面。晋王杨广能当上太子,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努力争夺的结果,这难免让其他的王子产生觊觎之心,从而引发新的动荡,而为了稳定统治,稳固自己的地位,皇帝也好,太子也好,都会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高压,也越来越冷血。

        换言之,上一轮宫廷斗争刚刚结束,下一轮骨肉相残恐怕就要开始了。

        那么,这次的骨肉相残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