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1·东亚霸权三、苏李交替

三、苏李交替

        那么,苏威能不能不辜负隋文帝的这些期待?一点问题都没有。苏绰是经济学家,苏威也继承了爸爸这方面的才华。不过,他可不是亦步亦趋沿着爸爸的方向走,苏威一上台,马上就把爸爸制定的赋役制度给改了。

        西魏时期,苏绰规定,男子十五岁成丁,成丁就是成年,可以分得土地,这叫均田。分了田之后就要向国家提供田租(租)、劳役(役)和纺织品(调)了,这种租调役制,就是后世租庸调制的雏形。这对老百姓其实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后来,北周虽然把成丁的年龄提高到十八岁,租调的数额也有所降低,但是,百姓的负担依然沉重。

        现在,苏威提出,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根据的记载:“初令民二十一成丁,减役者每岁十二番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周末榷酒坊、盐池、盐井,至是皆罢之。”不仅成丁的年龄提高了三岁,而且,向国家缴纳丝织品的数额也从一匹变为两丈,足足减少了一半。另外,向国家提供的无偿劳役也从每年一个月减少到二十天,减少了三分之一。这是向农民让利。

        除此之外,苏威还建议免收酒税和盐税,这是向工商业者让利。

        这样大幅度的惠民政策,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激动人心,一下子,全国人民都拥护隋文帝了。

        可是,苏绰也是治国理政的好手,为什么他不实施这样的措施?中国人讲三年不改为父之道,苏威为什么一上台就先把父亲订立的制度改了呢?事实上,苏威的这些调整,虽然表面上看是改变了父亲制定的政策,其实质恰恰是在完成父亲的心愿。当年,西魏政府实在是太穷了,又要整天打仗,没办法,只能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所以,苏绰在制定税收政策之后,自己也喟然长叹,说:“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我今日的所作所为,是把弓拉满了,这可不是正常状态。以后的君子,谁能让这张弓稍微松点劲?苏威从小就记牢了这句话,现在隋朝的财政状况已经不那么紧张了,自己又当政,怎能不实现父亲的遗愿!

        事实上,不光是赋税制度,开皇初年法律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定都有苏威参与其中,他为隋朝制度的完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确立各项制度体现了苏威的施政能力,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光有能力不行,还要有道德。在政治道德这个问题上,苏威也是可圈可点。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据记载,隋文帝的宫里挂了好多帐子,帐子钩都是用银子做的。苏威看见了很心疼。他找到隋文帝,滔滔不绝地宣讲节俭的美德,隋文帝一听,大为感动,马上把钩子都换成铁的了。这叫不肯逢迎帝王之喜好。

        第二个,也是的记载。有一天,有个小官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隋文帝,文帝大怒,非要杀了他。可是,杀人是大事,要依法进行。隋朝的《开皇律》有五百条,什么罪该杀,什么罪不该杀规定得清清楚楚,通篇看下来,也没有哪一条规定官员触怒皇帝就得判死刑。皇帝和法律,到底谁说了算呢?

        苏威的选择是,劝皇帝尊重法律,按规矩办事。可隋文帝正在气头上,就是不肯听,还非要亲手杀了这个官员不可。一看隋文帝握剑在手,杀气腾腾,苏威觉得此时说什么都没用了,干脆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隋文帝前面。隋文帝不依不饶,绕过苏威,还去追杀那个官员,苏威又一次扑上去阻止。隋文帝气得不行,拂衣而入。可是,过了一阵子,隋文帝又出来了,对苏威说:你能够这样做,我就不用担忧了啊!这叫不肯逢迎皇帝之愤怒。

        一个宰相,能够坚守政治原则,不逢迎皇帝,这当然称得上是有政治道德。既有政治能力,又有政治道德,这样的人,隋文帝怎么能不欣赏?所以,没过多久,就又给苏威加担子了。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又让他兼任大理卿、御史大夫、京兆尹。大理卿管刑狱,类似于最高法院院长;御史大夫管监察;京兆尹类似于北京市市长。就职的五个部门没有一个不是要害部门,现在,苏威一个人包揽了!

        这样身兼数职也太过分了,治书侍御史梁毗有意见了。他弹劾苏威,说苏威兼任五职,一点举贤自代的心意都没有,这是贪恋权位。问题是,苏威这五个职务都是隋文帝给的,这哪里是弹劾苏威,分明是提醒文帝要权力均分。

        面对弹劾,隋文帝是什么反应?他说:“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什么意思呢?

        第一,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为什么要急于逼迫他呢!我之所以让苏威担任这么多职位,是因为他有这个本事。

        第二,苏威愿意担任这些职位,还因为我是明君。如果遇上乱世昏君,请苏威当官,他也不会当的。

        所以,我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苏威没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隋文帝对苏威评价这么高,顺便还把自己放在了明君的位置上,别人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眼看着苏威这样权势逼人,连他的推荐者高颎都坐不住了。高颎当时是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尚书左仆射是二品官,而苏威虽然职务多,但都是三品官。这时候,高颎赶紧上表说自己的官太大了,能力又不够,不如也让苏威兼任吧。

        那么,隋文帝怎么考虑呢?文帝对高颎说:“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苏威这个大贤才就是你推荐给我的,我赏你还来不及,怎么会让你辞职呢?你就踏踏实实当你的官吧。

        皇帝如此维护苏威,是不是意味着当时的朝廷成了苏威的天下,无人敢和他作对呢?当然不是。李德林就不怎么买苏威的账。史书中多次记载了二人之间的纷争。

        隋朝平陈之后,苏威建议隋文帝,每五百家设立一个乡,每乡设一个乡正,处理民间诉讼。这是想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李德林一听,马上反对。他认为,当初改革地方行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让乡官理事,如果现在再赋予他们处理诉讼的权力,这不是又改回去了吗?另外,这些乡正都是本乡本土的人,难免有三亲六故,你怎么能保证他们处理诉讼的时候立场公正?这不是培养恶霸吗?

        两个主要大臣意见相左,多像当年虞庆则和李德林争论要不要杀北周宗室的场面!那一次,隋文帝是请高颎来裁决的,结果高颎投了虞庆则的赞同票,李德林因而败北。这一次,隋文帝又问高颎了。那高颎投谁的赞同票了?这一次,高颎又放弃李德林,支持苏威了。他说,李德林对同僚凶狠,遇事又固执己见,还是苏威可靠。

        高颎这番表态太厉害了。他不比较双方观点,而是直接攻击人格,这就等于把李德林的根基给端掉了!二比一,隋文帝下令,按苏威的意见来!各地马上都设立了乡正。

        可是,这事并没有完。一年以后,到关东地区去视察工作的虞庆则回来报告说,新设的乡正果然横行乡里,地方社会又被他们把持了。

        隋文帝一听,也很郁闷,只好再下令废除乡正。按说,这是回到李德林的想法上来了,李德林应该高兴才是。没想到,李德林又提反对意见了。他说,设乡正这件事我本来就不同意,但陛下还是设立了。一旦决心设立,就应该让政策延续一段时间。现在您刚刚设立乡正,又旋即废掉,这不是朝令夕改吗?法令如果太不稳定,那就没有权威了,所以,请陛下三思。

        隋文帝本来已经觉得很没面子,现在又听见李德林牵扯上什么朝令夕改、政令不一等这些批评意见,更是恼羞成怒,干脆把李德林贬官了,让他到地方担任刺史,永远离开了中央。

        至此,隋朝的政治核心就变了。原来是高颎、虞庆则、李德林、杨雄位高权重,随着苏威的登场、李德林的失宠,隋朝的掌权者变成了高颎、苏威、虞庆则和杨雄。这就是所谓的“隋初四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