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隋兴衰四十年1·东亚霸权二、禅代原因

二、禅代原因

        杨坚建隋,前后一共用了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创业史里算是比较容易的了。清代学者赵翼甚至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是不是真的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这样的。杨坚能当皇帝,确实具有一定偶然性。这个偶然性就是北周宣帝暴崩,北周主幼国疑,这才方便了杨坚夺权。这就是所谓的得国于孤儿寡妇之手。

        但是,历史上的偶然性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必然性的因子在起作用,杨坚建隋也是如此。虽然事出偶然,但是,就在这个偶然性的事情之前,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历史铺垫,可以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

        先看天时。所谓天时,就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分裂,已经到该结束的时候了。

        自从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政权,中国北方就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到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施行汉化改革,但是,因为损害了六镇鲜卑人的利益,引发六镇起义,汉化进程又被打断了。后来,由北魏分裂而成的西魏和东魏都重新出现了胡化的倾向。

        当年,宇文泰建立府兵制,统兵的汉人将领都被赐予胡姓,杨坚的爸爸杨忠也被赐姓普六茹。事实上,不仅他改姓普六茹,他所统领的士兵也都跟着他改姓普六茹。这是想要让汉人,特别是有军事权力的汉人将领认同胡人,让所有士兵也都成为胡人的部落兵。

        但是,西魏以少数鲜卑将士统治关中地区,这就陷入了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要想站稳脚跟,不可能完全忽视汉人的力量。所以,西魏宇文泰时期,就模拟《周礼》建立六官制度,试图通过继承汉族的古制,打造自己的文化基础,赢得关中汉人的认同。

        到北周以后,汉化的倾向就更明显了。北周武帝实行兵制改革,允许汉人参军,从此,汉人士兵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体力量;而北周宣帝虽然是个不肖子,但是在推行汉文化方面倒是完全继承了爸爸的衣钵,甚至比爸爸还要激进。事实上,北周宣帝就是穿着汉人的衣冠登基当皇帝的,也就是在他的统治下,文武百官的官服都改成了汉服。

        更重要的是,北周宣帝为了加强皇权,打击元老重臣,重用一些没有根基的汉人小臣,这就使得官僚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事实上,在杨坚建隋的过程中,支持他的文官刘昉、郑译、李德林、高颎,无一例外都是汉人,甚至连平定三方的武将韦孝宽、王谊和梁睿也都是汉人。这就说明,汉人出身的官僚已经成了北周官僚的主体。

        本来,中原地区的居民就是以汉人为主,现在,兵也是汉人,官也是汉人,那么,让汉人当皇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汉人能当皇帝?要知道,当时各个少数民族毕竟已经在中原大地活动了两百多年,他们不仅仍然有着很强的政治军事实力,而且,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已经给中原地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纯粹的汉人其实也无法承担统治重任。新时代的统治者既需要是汉人,又不能是纯粹的汉人,所以杨坚这样的人最合适了。

        从身份上讲,他是汉人,可以得到广大汉族官兵的拥护;但是,他又是在鲜卑政权体制下长大的,而且还和鲜卑族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他的夫人独孤伽罗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他的女儿也嫁给了鲜卑皇帝,这使得他同样可以得到胡人的认可。

        换言之,杨坚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这也是他能够当上皇帝的深层因素。能产生这样一个既体现着民族融合的精神,又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导人太不容易了,如果从“永嘉之乱”算起,中国已经摸索了整整二百七十年。以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为杨坚登基做铺垫,这个天下的得来,着实不容易。当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曾经说过一句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其实,这句话放在杨坚身上也同样成立,改朝换代,是杨坚的一小步,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大步。

        再看地利。所谓地利,就是杨坚出身关陇贵族集团这个优势。

        杨坚的爸爸杨忠本来出身武川镇,后来,又在武川镇军阀缔造的西魏政权中大显身手,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构成了所谓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正是因为隶属于这个集团,杨坚才得以早早地踏入仕途,顺利地进入政治高层,并且和北周皇室联姻,成了太上皇的岳父。

        这是他最终篡位的基础。而奠定这个基础,如果从他爸爸杨忠算起的话,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这当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看人和。所谓人和,就是北周宣帝时代的政治局面了。北周宣帝时代,有两个政治特征值得注意。

        第一,他为了加强皇权,疏远宗室,宠幸佞臣。

        第二,他荒唐残暴,人心丧尽。

        因为第一个特征,北周宣帝暴崩之际,宗室中无人主持局面,佞臣才得以勾结国丈杨坚篡权。

        又因为第二个特征,人们对北周的统治并没有留恋之情,所以,杨坚也就没有遭遇特别激烈的反对,而是很快就赢得了大多数官僚的支持。这个因素,如果从北周宣帝当政算起的话,也有三年之久了。

        这样看来,虽然杨坚建隋看起来顺风顺水,充满偶然因素,但是,要论起偶然之中的必然因素,那就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艰难历程了!

        既然把杨坚建立隋朝,拔高到西晋以来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建立这样一个高度,那隋朝的建立也就不再是一场普通的宫廷政变,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那么,这个新时代有哪些新气象?杨坚在称帝前后,有两方面的表现值得注意。



        第一,恢复汉姓。就在大象二年(580)十二月,也就是杨坚称帝之前,他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个诏令:“诸改者,宜悉复旧。”原来在西魏时代赐姓胡姓的,都恢复汉姓。

        当然,第一个恢复汉姓的就是杨坚本人,到这个时候,普六茹坚才正式变成了杨坚。换言之,杨坚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汉人身份。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人都恢复了自己的汉人身份。

        第二,恢复汉制。开皇元年(581)二月,也就是杨坚刚刚当上皇帝之后,马上宣布,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汉、魏旧制。这样一来,杨坚当过的什么大前疑、大冢宰等官职就统统退出历史舞台了,相反,所谓三师,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也就是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名重新出现。

        另外,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也都建立起来,成为新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毫无疑问,这是要恢复汉人的管理体制。

        很显然,无论是恢复汉姓,还是恢复汉制,杨坚的目的都是要彰显汉人和汉文化在整个国家中的主体地位。这可并不是大民族主义,事实上,因为汉人在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汉文化当时的发展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文化,所以,恢复汉人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和汉文明的主导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代表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也符合在中原地区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杨坚对时局具有非常好的把握能力,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