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经济史一、从封建门第到宋代庄田

一、从封建门第到宋代庄田

        中国在唐代以前可称古代社会,自宋代起至现在可说是近代社会。

        宋代经济是划时代的近代经济的开始。

        中国社会向以农业为本,但工商业也相当发达。中国与西方特别不同之处是有城市,而且城市是均匀地散布着的。城市一方面是商业中心,另一方面则又是政治中心。此种县城自秦以后为中国的政治单位。多数的城自秦代开始就有,每一城市是四围农村货物的集散中心,城乡互相依偎补足,两者打成一片。

        秦自封建制度转郡县制度后,开阡陌而去封疆,于是鸡犬相闻,居民相望,农村散布,而原有的古城圈则逐渐增添而扩大,至秦汉时有1000多城,今日已达2000余城了。

        广东的番禺城自秦已有,直到今天。山东的曲阜县城是历时3000年至今的。中国古代的城有时搬移一半,重建时有部分移动,如北京城。但大多数的城自春秋时期开始是不动的,增建扩充则有,却不如西方之城市变化多端。西方是由废除堡垒而成立新的都市;中国城市则由不动而永远在政治、经济上有其地位。因此中西经济不能并论。

        汉高祖不及秦始皇有历史眼光。汉高祖最封建,走上复古道路,有封2000户者,有封1万户者,是谓大地主。古代无大地主之名,历史上称为封君。封君只是封户,而非封地封国。

        除封君外,平民均为编户。一律编入国家户口册,一体平等。当时亦有豪强兼并土地,出钱收买别人土地。此种豪强兼并,称为“素封”。当时有人反对,因井田制度时期是平民社会。至汉代除封君外,其他一律平等。但豪强出来兼并土地,此为转型期的社会,如果再转过去,汉代就会变成资本主义。当时司马迁主张自由经济,晁错、董仲舒等则主张统制经济。

        由封建社会的井田制度进入转型期社会,则有董仲舒因反兼并而提出限民名田;有王莽的王田制;有魏晋的屯田制。又再进入门第社会

        中国的社会,东汉以后进入门第社会。晋有占田制,此时特许大门第可多占土地;至六朝,行均田制,但并不平等;此时期特许贵族可拥有奴隶及耕牛,可配得较多土地;至唐代,行租庸调制;而行两税制度后,土地政策又有大变。

        门第社会形成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古代农村之士,15岁前学识字,三冬通一经《尚书》及等经书,15年可通读五经。此时不过30岁。通了五经即可应考做郎吏,甚至可位至宰相,可见中国社会并非封建。

        做了大臣,年入2000石,但一家人每年生活所需用不完100石。由于宗法关系,做官的一家就会有独占性的情况发生。有了独占性,所以有了“郡望”。即从农村中出了郎吏,即是唐代的门第社会由此产生。

        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又转变了,人民一律平等。但柳宗元贬到广西时,其家庭仍有80余人;韩愈当时生活虽清苦,但一家亦有20余人。

        中国东汉以后的门第社会传承了1000年以上,至唐安史之乱后而止。如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家,到宋代已非门第社会了。顾亭林先生去山西闻喜考察访问时,裴家村已有数千人之众。故顾亭林先生曾说:“封建势力可利用作为造反之用啊!”

        宋代开始已无门第社会,却出现了庄田。庄田的主人为庄主,为庄主种田的是庄客。中亦曾有提及祝家庄的宏伟,四周有城河、吊桥;庄主家中有草堂。

        庄者,田庄也,村庄也。庄内有一主人。自宋代起,历史上正式有“田主”之称谓,即今日所谓“地主”。替“田主”种田者是“田仆”,亦可称“田客”。

        宋代的庄主所拥有的田地并非如古代豪强般兼并他人土地而得,庄主本属平民,亦非门第,原是地位平等的“编户”。

        宋代的户口分为“主户”与“客户”两种,举例言之,施家庄的施太公是“主户”,而替施家庄的庄主户种田的人便是“客户”。由于政策不同,宋代的“客户”亦可成为富人。

        宋人魏泰著《东轩笔录》记载,北宋时河南省泛县有李诚庄。此庄园方圆十里,有河流横贯其中,面积宽广。庄主为李诚,即李家庄。后来李氏犯法,其田籍为官府所没收。原先为李家庄种田的约有100户,得向政府缴纳田税,后来均成豪民。原先本是李诚庄的田客(即田仆)。

        自政府没收李家庄后,照理县太爷成了该庄地主,但知县为免麻烦,政府宁愿将该庄田拍卖,知县为同情原庄主,愿以二万贯低价卖予李诚之子孙。但李家子孙无钱,向田客们商量。不然,田地由别家购得的话,所有田客就得搬迁。于是李诚庄田客出钱协助李诚子孙购回田产,李家才得再拥有此庄园。

        今日日本人称唐朝始有庄园制,其实要等到宋代起才有庄园。因唐、宋庄园,名同而实异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