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阳明·一切心法

        “知行合一”如果只是一个应然命题,意味着有所知就该有所行,那它只是一句道德口号罢了;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合一”首先是一个实然命题,即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这样的命题乍看上去很有几分荒唐,譬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烟民照样数以亿计,这显然是一个知行脱节的例子。知属于认识范畴,行属于实践范畴,有认识未必有实践,反之亦然。知与行分属二事,这显然是全人类的常识。

        儒家经典早有对知与行的论述,最早见于《尚书·说命》,傅说向商王武丁陈说政治见解,武丁越听越受用,准备一一照办,傅说于是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即知晓这些道理很容易,真正付诸实行却不那么容易。

        傅说的这番话很容易得到管理者的共鸣,直到今天,管理者们也很为执行力发愁,似乎任何一项政策要想贯彻下去都会遇到万千阻力,所以铁腕人物总会拥有很多拥趸。傅说在“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后还有一句下文——“王忱不艰”,意即只要大王心志坚定,那么将所知付诸实行也就算不得多难了。那么怎样才能心志坚定呢?用阳明心学的解释就是,真知必能行,只要商王武丁对傅说的意见“真知”了,就一定能够以坚定的意志付诸实行,如此一来“行之惟艰”也就不复存在了。

        《左传·昭公十年》,中原盟主晋国旧君辞世,新君嗣位,郑国大夫子皮准备带足礼物去晋国朝聘,同僚子产认为子皮小题大做了:“吊丧哪里用得到礼物?带一次礼物就要带足一百辆车,有一百辆车就要用到一千人随从,阵仗这么大,短时间肯定回不来,一定要把礼物送完才能回来。这样劳民伤财的外交,国家能支撑得起几次?”无奈子皮固己见,结果真的得不偿失。回国之后,子皮做了自我检讨,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即子产讲的道理我不是不明白,我错就错在放纵欲望而不能自我克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