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李彦宏向左

李彦宏向左

        李彦宏,身价逾9亿美元的百度掌门人。每当有人称赞他是“完美男人”的时候,他都会露出羞涩的笑容,让人不禁想起曾经那个懵懂的北大学子。事实上,从归国创业,到成为刷新纳斯达克数项纪录的互联网新贵,看上去风光无限的李彦宏,也和所有的凡夫俗子一样,经历过成长带来的五味杂陈。

        

梦源硅谷



        1994年暑假之前,李彦宏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事实上是道·琼斯的子公司)的聘书,要李彦宏马上去工作。那时候,在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确是在读的博士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学业。起先李彦宏以为自己不会如此,也曾回绝了硅谷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但在与这位老板会面后却改变了主意。

        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很特别,老板十分聪慧,当年曾进过美国西屋科学奖的决赛圈,到白宫去面见总统。老板对李彦宏的研究十分欣赏,他本人也对学术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同李彦宏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一切最终促使李彦宏下决心离开学校,接受了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在华尔街一晃确是3年,这段时间李彦宏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在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因为李彦宏对It行业的公司特别感兴趣,因此特别关注相关消息,也常常跟同事们讨论业界发生的大事。渐渐地,李彦宏动了离开华尔街的心思。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华尔街,加盟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公司。这下李彦宏的“做大家都需要的东西”的理想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在Infoseek工作期间,李彦宏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有时候晚上吃完饭他就会到那儿去散步,看着一栋栋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变成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这让李彦宏一次次地感叹信息经济的魔力。在寸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如此的新楼一直在不断地出现,但李彦宏没有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

        李彦宏进入Infoseek的时候,公司的股票是5美元,到1998年底,它的股票涨到了100多美元。李彦宏手里有一笔不小的Infoseek股票期权,此时获得了不菲的账面回报。

        在硅谷的日子,让李彦宏感受最深刻的依然商战气氛。他经常翻看《华尔街日报》——微软怎么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怎样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鲜活的商战故事,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

        回想刚到美国的时候,李彦宏亲身经历了It业,尤其是搜索引擎技术改变美国社会的过程。他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因此初到硅谷的时候,李彦宏依然一腔学好技术、报效祖国的单纯思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要想真正影响足够多的人、影响世界,单靠纯技术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创业是最好的方法。尽管在Infoseek任职也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但李彦宏不想继续这种生活了。

        1997年是属于互联网的年代,以新型科技公司股票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市场的繁荣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向往。在硅谷,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成立。互联网的龙卷风同时席卷了大洋彼岸的中国。李彦宏在海外的这8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浪、搜狐、aRen、网易、雅虎中国等网站的知名度逐渐提升,国内互联网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并且来到硅谷后,李彦宏看到像他那样有远大梦想的人很多,这给了李彦宏很大的激励——中国一定也会经历It技术改变社会的过程。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搜索引擎技术带回中国,促进和实现中国It业的改变。同时,李彦宏还认为这也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尽管自主创业的愿望就如此在李彦宏的内心澎湃着,早先回国的张朝阳、王志东、邵亦波等人,已经抢先一步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大展宏图了,但李彦宏并没有所以而盲目作出决定,而是在等待时机。这段时间,他每年都会回国考察一次。

        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李彦宏作为专家被邀请回国观礼。这次回国,目光敏锐的李彦宏看到了属于他的机会。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人把上网当做一种习惯,交换名片的时候会附上E-mail,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紧密起来。

        1999年底,Infoseek被迪斯尼收购,再次调整战略。李彦宏再也按捺不住创业的冲动,最终放弃了Infoseek的股票期权,回国创业。

        

海归创业



        决定了要回国创业后,李彦宏就马上着手准备。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创业需要伙伴,需要团队。此时,李彦宏的太太马东敏向他推荐了一名自己在美国的同学徐勇。

        事实上这个徐勇,李彦宏也认识,他是李彦宏在北大的校友、生物学博士后。徐勇当时正在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认识很多风险投资商。得知李彦宏的创业想法后,他非常感兴趣。徐勇商业意识敏锐,为人热情外向,说话富有感染力,内心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渴望做不同寻常的事业。显然,徐勇的这些品质与李彦宏类似。李彦宏也渴望做一些能够真正影响社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事情,但不同的是李彦宏内敛、沉稳,善于思考,两人的性格刚好互补,这也成为日后两人在创业过程中高度默契的基础。后来徐勇果然成为百度的创始人之一。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徐勇应邀来到李彦宏的家里共商大计。一见面,李彦宏先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尽管愣了一下,但并没有感到非常意外。两人在美国闯荡多年,早已习惯美国人的商业作风。签完保密协议后,李彦宏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做搜索引擎吧。”关于李彦宏和徐勇这两个身处硅谷的“梦想家”来说,创业的躁动、对前景的憧憬,就像忽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打算已然成型。

        尽管在当时搜索引擎依然个新鲜事物。但其实,国内各种网站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李彦宏与徐勇确定的公司赢利模式是:做出最好的搜索引擎卖给门户网站。接下来就他们开始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找钱。

        徐勇介绍了很多投资商给李彦宏认识,本不爱开车的李彦宏只好整天开着车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商中游说。在硅谷这个创业气氛特别浓厚的地方,从来就不缺少风险投资商,据说“一片树叶落下,总会砸到几个风险投资商,前提是你有好的项目”。

        百度的中国概念、搜索技术优势以及团队组合依然比较吸引人的,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中有3家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最终李彦宏和徐勇选择了诚实合伙投资公司和半岛基金两家。事实上,并非没有风险投资商想单独投资,但李彦宏坚持选择两家一起投资。这种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创始人对公司的管控,这也是李彦宏在硅谷学到的经验。

        至此可谓万事俱备。1999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一天,李彦宏坐上了回国的班机。8年前他飞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也是圣诞节。远方的祖国,是否确实如他所看到的那样充满机会?

        百度公司真正开张是在2000年3月,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十分适合技术创业。

        海外归来也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李宏彦向5个职员宣布了两条公司制度:公司里不许抽烟和带宠物。共同的海外背景以及同样的本土环境,使李彦宏和合作伙伴徐勇配合默契,他们分别负责技术和销售,一直是密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尽管有分歧、有争吵,但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同心协力一起扛过去。这个公司的创业因子中带有浓烈的硅谷气息,并在中国本土继承和发扬。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可以自由地发言,随着公司的扩大这种文化还一直在延续。

        有志,谁都想创业;赚钱,谁都想做老板。在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时候,更多的学生开始盘算着自己创业,有些学生甚至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和同学合作打造自己的事业。可是,成功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取得的,也确是说,李彦宏的成功是和他自身的特质分不开的。

        首先,李彦宏创业没有跟随大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是悄悄走到了尚少有人问津的网络搜索领域,因为他看到了搜索对网络世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李彦宏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其次,在美国硅谷,每天都有公司因为有了风险投资而开山立派,每天也都有公司因为囊中羞涩而关门大吉。一定要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向投资人寻求投资,这是李彦宏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在如此的情况下向投资人借钱,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在告诫创业的青年人:一定要在尚不缺钱的时候借到下一步需要的钱。

        再次,不要过早地追求赢利,过早地实现赢利确是在大量地缩减对技术的投入。李彦宏认为,一个创新的公司在技术上一定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如此才能使自己一直处于领先甚至垄断的地位。而这种领先在将来一定会带给企业大的回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追求短期赢利,是不理智的行为。

        最后,专注自己的领域。李彦宏只在做一件事:搜索。不少人曾鼓动他涉足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但李彦宏并没有如此做。在他眼里,自己的公司、领域还有很深的潜力可以挖掘,自己目前要做的只是将“搜索”不断翻新。

        此外还要保持激情。假如没有足够的热忱和激情,创业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李彦宏对青年创业者们说:“先确保你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和激情,接着再创业吧!”

        

做出产品找市场



        在百度的创业初期,公司基本没有什么结构可言。整个公司只有一个研发部,由刘建国领导,徐勇和李彦宏本人则更多的是负责管理运营及销售事务。可是,别小看这种单一的公司结构,对当时百度初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它使百度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搜索引擎的研发,短时间内把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给投资者树立了良好的信心。

        尽管结构上有优势,但客观地说,百度进入搜索引擎领域已经晚了一步。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已有不少,比如天网、悠游等,它们都是基于网络机器人技术的搜索引擎。百度凭什么和人家竞争呢?在这个问题上李彦宏很有信心,因为他看到了他们的弱点。

        基于网络机器人的搜索技术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依然比较实用的,因为那个时候信息量较少。可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它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速度慢,数据量少,返回无用信息太多,用户需要花费精力重新筛选。这些在追求技术完美的李彦宏看来,缺陷相当明显,而李彦宏创建百度,也正是基于这种“改良”的基础之上的。

        搜索引擎软件是李彦宏创立百度后推出的第一个自己的产品,而这个过程可谓是异常辛苦。当时,百度除了技术人员与技术理念,其他什么都没有,所有程序都要一行行写出来。此时,几个以实习生身份来到百度的职员,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白天在实验室,晚上才能过来,过来后就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初春的几个月,所有人都十分投入地工作,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修改错误……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大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很平常的事。百度像加足汽油的马达,轰隆隆不间断地运作。也正是因为如此,百度从那时开始就有十分好的工作氛围,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其他人包括刘建国都刚从学校出来,彼此关系很单纯,没有职场中那种拉帮结派、钩心斗角的风气,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很专注地去做自己的技术。

        当然,所有的付出都没有被辜负。2000年6月,百度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当时可以搜索500万个网页。那时,中国大概有900多万个互联网用户。这个搜索引擎的开发周期实际只用了4个月,而其实,风险投资商所要求的时间是半年。这提前的两个月,都是大家夜以继日的“拼命”换来的。

        做出了产品,接下来确是更重要的工作:找市场。按照李彦宏最初的设想,百度要成为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也确是将自己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嵌入门户网站,接着向对方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可是当时内地的情况是:主要门户网站大都使用的是来自台湾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而像百度如此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门户网站凭什么相信他们的中文搜索引擎比那些来自台湾的更好用呢?

        2000年6月,刚刚成立半年的百度公司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为了这场发布会,百度事先准备了一些普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让到场的媒体记者亲自上网搜索,体验百度搜索的神奇效果。可惜不凑巧的是,发布会开场前一分钟,网络忽然中断了,百度的网页调不出来,什么也演示不了。当时公司的几个创始人心急如焚,李彦宏在台上的声音也一下子变调了。随后的记者提问时间,主持人一再提示,却没有一个记者举手发问。此时,国内众多媒体记者对搜索引擎技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很多记者还不知道百度和李彦宏究竟是做什么的。这确是百度当时所处的真实环境。

        就如此,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初生的百度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好在李彦宏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新闻发布会的失败对百度来说只是一个插曲。随后,百度集中力量对产品和客户进行拓展。摆在李彦宏面前的事实是:找客户比开发产品还要难!此时,开发有一定影响力的样板客户,就成了李彦宏等人的当务之急。

        也许没有什么能难住李彦宏,经过多方努力,百度终于有了第一家客户——硅谷动力。之因此选择硅谷动力,李彦宏有自己的考虑。首先,百度的风险投资商与硅谷动力有一些联系,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其次,硅谷动力本身也是做技术的,有很好的技术基础。而事实也证明,李彦宏的想法是正确的。将技术开放给硅谷动力的第一天,百度的技术团队全都守在服务器前,当第一个用户出现的时候,整个办公室一阵欢呼雀跃。尽管当时百度的索引能力只有500万个网页,但关于百度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此,中文搜索技术服务领域有了百度的一席之地。

        继硅谷动力之后,aRen成了李彦宏的另一个客户。这是一个很好的社区网站,后来被搜狐收购。此后不久,百度就和aRen联手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提问式搜索引擎——孙悟空搜索引擎。再后来,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也成了百度的客户。有了搜狐这块金字招牌,百度的用户拓展异常顺利,接连拿下了新浪、网易、263等当时国内的一些大中型门户网站和其他类型网站。

        有了客户,而且收到了满意的反馈,百度公司上下都对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没想到,创业的道路总是波折不断,之后蔓延而来的互联网寒冬,差点让百度夭折。

        

打击和希望



        “网络泡沫”给互联网带来的打击一直延续到2001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到这时大部分已经遍体鳞伤,勉强支撑,惨淡经营。许多在“阵痛”中撑不住的就宣告破产,“底子”厚点的则勒紧裤带,希望可以熬过寒冬。相比之下,百度似乎要“坚强”得多。这除了得益于李彦宏的正确领导以及良好的商业掌控能力外,百度此前推出的成功产品,也让职员对公司、对未来信心满满。

        可是,百度职员充满信心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2001年的夏天,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百度平稳发展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渐渐地,李彦宏感觉到百度的路越走越窄,难道百度的发展遇到瓶颈了吗?

        问题在于当时国内的门户网站80%以上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并且这个市场一直在增长,搜索量也在增加。也确是说,百度当时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市场。但让李彦宏头疼的是,百度不仅赚不到钱,并且入不敷出。

        这种经济困难对百度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而造成百度这种局面的根本缘由确是利益问题。拿当时使用百度搜索技术的几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等来说,尽管搜索引擎很必要,这些门户网站本身也有需求,并且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提升也十分明显,但这些门户网站确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资金,甚至还要压价或者拖欠百度的技术服务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确是出于对百度的错误认识:百度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不像新开个频道那样,很快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加载一个搜索框,不需要付出多少资金和技术。而其实除了能获得流量提升外,也没有为这些门户网站带来多大的“好处”,因此也不应该多付钱。

        这些门户网站的“吝啬”直接导致了百度困难时期的到来。一时间,百度进退两难:为门户网站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流量,来自门户网站用户的搜索请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百度的带宽和服务器都要不断升级,投入不断加大。然而,那些门户网站不但不愿意在搜索引擎技术服务上多付钱,还要砍价。李彦宏实在是“承受不起”了!毕竟百度作为一家由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首先一定要赢利才能继续运作。这种入不敷出的商业模式肯定不能持久。但现实是,李彦宏怎么才能改变门户网站的“经济观”、改善百度的局面呢?

        为此,李彦宏、徐勇等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聚在一起探讨公司的发展方向。很明显,公司之前的定位——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提供商,给门户网站打工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百度公司必须重新定位,才能找到新的希望!

        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处于严冬,大家唯一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来,最好的方法是确是发展新的赢利模式。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做软件,把搜索技术打包成一个软件,卖给网站,不光是卖给门户网站,还有一些中小型网站。可是,市场不买账,李彦宏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行不通。股东们又主张百度试验另一种商业模式——开发出售软件,即“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普通网民的上网速度比较慢,软件可以把网民的搜索请求链接到空间上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从而加快访问速度,达到给网站加速的目的。美国有一家公司叫Akamai,当时他们在互联网内容分发系统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股东们觉得该模式可以复制到中国来。

        李彦宏尽管并不是十分赞成,但在股东们的坚持下,依然同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这一系统开发了出来,并将这个产品推荐给很多网站。可结果让大家更沮丧:由于中美市场的巨大差异,这个产品的市场反应平平。缘由有二,首先,“互联网泡沫”之后,部分门户网站改变了策略,意识到了搜索技术的重要性。很多网站不想再从百度那儿购买服务,有的网站甚至开始自己研发搜索技术。其次,此时正值互联网寒冬,门户网站的日子不好过,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最终,这种模式又失败了!

        沉痛的打击再一次逼着李彦宏反思怎么转换商业模式。就算门户网站继续维持现有的搜索技术服务需求,百度的业绩增长点在哪里?李彦宏第一次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一度陷入痛苦的彷徨之中。李彦宏是幸运的,最终他依然找到了适合百度的发展模式——做独立的搜索引擎公司,直接面对终端用户。

        曾经,网络游戏、短信平台等以一种天降奇兵的姿态登上舞台,很快便席卷了全中国,不少人跟风而动赚得盆满钵盈。当不少人鼓动李彦宏涉足网络游戏、短信等领域,以便让百度走出困境时,李彦宏否决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中文搜索领域还大有潜力可挖,他要做的确是找到一个适合百度的成长型商业模式。而正是这种坚持,让他最终等来了百度的希望!

        

战略转型



        百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主要为各大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带给百度更长远的发展了。

        中国互联网市场经过2000年和2001年的网络低潮之后,国内能够付得起价钱的只剩下新浪、搜狐等少数门户网站。因此虽然百度一度占据国内搜索技术服务市场80%份额,但在服务的范围、方式以及收入分成等方面,百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门户网站的制约。更让李彦宏忧心的是,这些网站想的不是如何得到更好的搜索技术、服务,而是如何少付钱。可见,假如继续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百度必然走向死胡同!

        让李彦宏下决心转型的缘由,当然也包括闹得沸沸扬扬的“新浪停机事件”。当时,百度停止向拖欠服务费用的新浪提供搜索服务,令新浪高层措手不及。李彦宏在《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一书中抱怨说:“这对我们是很可怕的。从他们那里挣不到钱,就不可能把更多钱投入到研发中,会引发恶性循环。”因此,李彦宏把目光瞄向了由美国搜索引擎公司Overture首推的竞价排名。

        众所周知,Overture才是竞价排名服务的真正创始人,他们的做法是先买断AOL(美国在线)等门户网站关键词搜索结果前五位的位置,再把这些搜索结果的位置卖给相关的商家。可是如此做的缺点依然很明显的:由于Overture没有自己独立的门户网站及其独立流量作为支撑,所以Overture看上去更像一个“影子服务提供商”。

        吸取前人经验,李彦宏在Overture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百度竞价排名”的构想,即搜索引擎公司按照企业或者其产品名称在搜索结果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向企业收费。

        为了让百度实现由领先的搜索技术提供商向竞价排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型,在2001年度百度召开的董事会上,李彦宏信心百倍地提出百度转型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开展竞价排名的打算。然而,令李彦宏始料不及的是,因为这与百度向投资人递交的商业打算书内所写的商业模式大相径庭,因此,投资人首先就站出来反对了。

        此时,百度的收入全部来自给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支持。假如百度转做独立的搜索引擎网站,那些门户网站就不会再与百度合作,百度眼前的收入就没了,而竞价排名模式又不能立即赚钱,百度只有死路一条。从投资的角度看,股东们的小心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即使投资过Overture的德丰杰投资也表示担忧:要向竞价排名服务商转型,百度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将对门户网站产生“截流”效应。由此,百度和向自己提供80%收入的搜狐、新浪和263等几大门户网站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可能影响公司的收入。甚至主管销售的徐勇也对转型表示出了不同意见。

        可是,李彦宏再一次态度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你们想要获得高回报,百度就必须高速成长,而再坚持目前的业务模式,就无法获得如此的发展速度。”这句话,在《百度这样专注》一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最终,李彦宏的意见被采纳了。事后,百度董事会向李彦宏表示,之因此会同意转型,不是他的论据而是他的态度打动了董事们。于是,在2001年8月,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网站。2001年10月22日,百度正式推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搜索引擎网站.baidu.,百度竞价排名系统也正式上线,百度中文搜索引擎正式诞生。

        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再看好网站,百度却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公司。2001年10月,百度正式推出搜索竞价排名服务。与Overture买断搜索结果位置不同的是,百度的竞价排名采取的是与门户网站收入分成的模式,这使得百度转型以一种平滑的方式进行。为了减少对门户网站的依赖,百度采取的策略是从单一门户网站中获得的收入不得超过总收入的10%的方式,同时加紧扩大自身网站的流量和影响。

        不论怎么,百度的这一转型,都是百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百度从“在你背后成功”逐步走到前台,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上市前的黑夜



        百度上市并不是李彦宏的理想,只是手段。与硅谷的工程师一样,李彦宏的理想是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让千百万人使用自己研发的技术,为他们创造价值。可是,百度上市后,李彦宏看到股价飞升,依然不禁泪流满面。不是因为股价,而是因为在上市前,百度和李彦宏都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回想起“黎明前的黑暗”,李彦宏不能抑制地流下了泪水。

        在上市前夕,百度招惹上几起版权官司。

        2005年5月21日,上海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起诉百度公司擅自上载包括胡彦斌等歌手的53首歌曲,指出其侵犯了录音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并要求百度马上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各种损失共计56万余元。

        2005年6月28日,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起诉百度公司,案由为百度在其“影吧”内放置《十面埋伏》电影下载链接涉嫌侵权。原告方要求被告方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20万元,同时负担诉讼费用。

        由于受到版权代理R2G的投诉,2005年7月20日,百度不得不删除了一些流行中文金曲的非法链接,其中包括一首超级金曲的近3000个音乐文件链接,同时百度也对其他5000个链接音乐文件的情况展开了调查工作。这些侵权官司涉及的经济纠纷数额并不算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诉讼正巧发生在百度即将上市的前夜!版权官司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度公司的上市之路蒙上了阴影。

        与此同时,李彦宏还有包括“能否保持中文搜索引擎领导地位”的顾虑,特别是处于百度上市之前,因为火热的路演、投资者的热捧和观众泛红的眼球,已经不难预测百度上市伊始的佳绩,但困难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可是,规范的纳斯达克市场和理性的国外投资者们更为看中的是百度的市场表现、实战的经验、年终财务报告和市场发展的潜力。Google等搜索引擎尽管先发制人,有着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国际市场开拓经验,但由于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疏远,其搜索办法一直无法普及,导致其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20%左右,最终被百度所超越。

        百度面对Google、雅虎、微软和中国中小搜索引擎的“十面埋伏”,还能保持其领导地位吗?这些上市前的不安因素,着实让大家捏了一把汗,但不管如何样,百度依然上市了。

        

纳斯达克交易大楼上演的神话



        纽约时间2005年8月5日上午10点左右,李彦宏夫妇、王湛生以及百度投资经理和坤等人,在高盛总裁的陪同下,来到高盛49楼的办公室,已经离职而被特邀出席此次活动的徐勇夫妇、毕胜等人也一起到了现场。在这儿,大家可以透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

        交易开始后,首席交易员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握着鼠标,用眼睛扫描屏幕上投资者的下单情况,嘴里不停地报出最新的报价。当交易员报出35美元、37美元的时候,大概有几十万股的需求,可是1股都没有人卖。办公室里第一次响起了掌声,所有人都知道成功了。于是,交易员把报价提高到了34~38美元,同样依然没人卖。然后,又把价格提到了35~39美元,依然没有人卖。价格提高到40美元,但依然没有人愿意出售。没过多久,交易员又报出了42美元、45美元。这次的掌声稀稀落落——大家都惊呆了,人们都围了上来。报价还在不断上涨,那个交易员吓坏了,声音在颤抖、手在颤抖,整个人都在颤抖。

        纽约时间上午11:35左右,第一笔交易完成,百度开盘价66美元,股价涨至72美元,全体人员掌声雷动!百度为纳斯达克创造了奇迹,华尔街开始沸腾!这时候,毕胜看了一眼李彦宏,发现李彦宏流下了眼泪;再看看徐勇,徐勇也早已是泪流满面。

        刘建国尽管没有在现场,但电话那头的他也是热泪盈眶。5年来,大家一起风风雨雨,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和坎坷,努力终于有了回报。5年前,百度刚刚创建,还只有两间办公室,加上李彦宏一共7名职员,当时李彦宏就对大家信誓旦旦地说,百度总有一天会上市。那时大家尽管信心十足,干劲十足,但觉得上市依然遥远的事情。没想到,5年,仅仅5年,这个愿望就确实实现了。

        纽约时间下午2:40左右,报出股票已经突破100美元的消息。纳斯达克交易大楼位于纽约第43街,毗邻百老汇,当纳斯达克交易大楼的大屏幕上开始滚动实时的百度检索关键词,同时穿插巨幅百度Logo,很多投资人在路边拍照留念。而李彦宏在街口开始接受中央电视台驻美国记者的采访。

        纽约时间下午4:00,在纳斯达克交易大厅里,李彦宏的精彩演讲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分别与投资人、银行家、上市团队合影留念以后,李彦宏启动了纳斯达克的闭市仪式。百度的收盘价格定在122.54美元,百度市值39.58亿美元。

        首次公开募股,就让李彦宏和他的百度团队成功改写了很多纪录:第一个股价突破100美元的中国概念股,美国历史中上市当天收益最多的10大股票之一,纳斯达克股市自Google以来第一个首日股价收盘突破100美元的股票,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中首日表现最佳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李彦宏以22.9%的百度股份,身价超过9亿美元。同时,百度诞生了数十名千万富翁和上百名百万富翁。

        整个美国都认同了李彦宏的成功。比如美国几大电视网之一的BC,一般在很长时间不会重复采访同一个CEO,并且每次采访一个企业家平均不超过3分钟。可是百度上市当天,BC分别在中午休市和下午闭市的时候两次采访了李彦宏,当天采访李彦宏的时间一共20多分钟。与此同时,《福布斯》、《财富》杂志等众多美国知名媒体也都争相采访李彦宏。

        百度上市后,李彦宏再次出如今纳斯达克大楼前的街头,许多刚刚在电视幕墙上见过这个年轻人的游客,纷纷过来合影。而在国内,在李彦宏贴吧里,有网友多次提问:李彦宏是中国籍吗?有两次,李彦宏亲自回帖:“我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中国国籍。”李彦宏特别强调这一点。的确,李彦宏是一个旅行者,路的起点是中国,1991年到美国求学,1999年回国创业。这期间,他从美国华尔街旅行到硅谷,但无论这个时间有多长,他都只是一个过客,他的根最终依然扎在中国。在《李彦宏的百度世界》一书中,李彦宏如此说:“我更像一个旅行者,如今走到了这一站。但这个地方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到这儿来,证明自己做到了一些想做的事情。”

        至此,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百度公司宣布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发行4040402股美国存托凭证股票。翌日,百度IPO(首次公开募股)当日涨幅354%,在美国IPO历史上排名第18位,在海外IPO案子中则是新高纪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