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打击类

打击类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石”类乐器。磬的历史悠久,传说为尧、舜时无句所作。《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四千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商代时磬已广泛使用,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

        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了三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十六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

        



        鼓是古代八音中“革”类打击乐器的总称。其特点是有一木制(极少数为陶制或铜制)的鼓框,鼓框一般呈圆形或八角形,框的一面或两面蒙兽皮,用鼓杖或手敲击。

        鼓的种类有很多,如建鼓、足鼓、楹鼓、悬鼓、雷鼓、灵鼓、鼗鼓、应鼓、鼙鼓、堂鼓、小鼓、板鼓、腰鼓、手鼓、八角鼓等。尤其是南北朝时,从西域又传人许多各具特色的鼓,如羯鼓、鸡娄鼓、毛员鼓、答腊鼓、都昙鼓等,使鼓这个大家族更加兴旺。

        

编钟



        钟是我国是古老的乐器之一,据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宋书·乐志》引《世本》说,钟是“黄帝工人垂所造”。最早的钟是陶制的,在陕西长字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金属铸造的钟,而且已经有了几个一组、能演奏简单旋律的编钟。

        我们在寺庙道观中所见到的钟都是圆形的,这种钟的共鸣很好,声音传得很远,但是残响时间太长,不宜用作旋律的演奏,否则就会像踏着钢琴的延音踏板演奏旋律一样含混不清。用于音乐的钟是扁形的,就像两片瓦合在一起,这种钟的残响时间相对要短得多,适宜于旋律的演奏。

        钟分为甬钟和钮钟两种,顶端有柄的叫甬钟,有钮的叫钮钟。钟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上部叫钲,下部叫鼓,钟口的两角叫铣,钟唇叫于,钟顶叫舞,钟钲上有三十六个柱形隆包叫乳或枚。在钟的鼓上一般都有精美的图饰,钲上有纹饰,叫作钟带或篆间。

        乐钟有特钟和编钟两种。特钟单独悬挂,一架一枚,也有直立在座上敲击的。而编钟则由大小不同、音高各异的若干枚钟编成,可以演奏旋律。出土的商代文物中,就有许多三枚一组的编钟。近年在商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还出土了五枚一组的编钟,其音高约为G、A、C、F、g,可以演奏简单的旋律。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有很大的发展,乐器也进一步完善。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就有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末期一套十三枚编钟、安徽寿县出土的春秋末期一套二十五枚编钟、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时期一套九枚编钟、山西长治县出土的战国时期一套八枚编钟等许多造型精巧、音色优美的编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编钟。

        这一套编钟共六十五枚,铜木结构的钟架长10.79米,高2.67米。编钟分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的钟名“钮钟”,共十九枚,体积较小,最小的仅2.4公斤,声音高亢清脆。中下层的钟名“甬钟”,共四十五枚。悬挂于中层的甬钟有叫“琥钟”的长乳甬钟十一枚,叫“嬴孠钟”的短乳甬钟十二枚,叫“揭钟”的长乳甬钟十枚。下层是揭钟(长乳甬钟)十二枚和一枚镈钟,最大的一枚重达203公斤。

        这套编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形制最大的一套编钟,它是数量多、规模大、音律准、音域宽,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而且保存完好,至今仍能演奏。尤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的音列完全相同,其中还包含了完整的半音阶,可以演奏完整的五声和七声音阶的中外乐曲。

        

方响



        在西洋乐器中,有一种用长短不等的金属片制成,可以演奏旋律的乐器叫钢片琴,它的音色十分清脆优美,被柴科夫斯基首先用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里的《小糖人之舞》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巴托克还专门写了《打击乐与钢片琴》。著名作曲家马勒第一次把钢片琴用到交响曲中,在他的《第六交响曲》中就使用了钢片琴。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一种和钢片琴很相似的乐器——方响,不过它的历史要比西方的钢片琴早一千年左右。

        方响是用十六块厚薄不一、音高不等的铁片悬挂在木架上演奏。

        方响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候的北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敦煌莫高窟隋代仪仗乐队中,就有方响。在唐代,它是很重要的乐器之一,被用在最受欢迎的燕乐中,还出现过像马仙期、吴缤这样的方响名手。据《太真外传》所载,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园,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命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演唱,又在教坊中找来十六位器乐名手伴奏,其中就有马仙期的方响。

        据载,方响还有用白玉制作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文宗时候有一个宫人名叫沈阿翘,因为歌舞《河满子》受到文宗的赞赏,就问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沈阿翘说她本来是节度使吴元济的歌妓。吴元济叛乱失败后,她因为歌唱得很好,被送入宫中做了宫人。她献出了一架白玉方响,说本来是吴元济的。这架方响“光明皎洁,可照数十步”。敲击的槌是用犀牛的角做的。架子用檀香木制作,上面雕刻云彩样的花纹,而且气味芬芳。于是文宗皇帝叫沈阿翘用这架白玉方响奏《凉州曲》,“音韵清越,听者无不凄然”。

        方响的音色清脆优美,尤其是在夜静更深的时候演奏,更有一种空灵缥缈的感觉。

        宋代,方响都还是很受欢迎的乐器,并且经常用作独奏。在宋周密《武林旧事》中,保存了一张南宋理宗朝禁中寿筵的“乐次”(即今之“节目单”),其中就有“方响起《万方宁慢》”“方响起《碧牡丹慢》”“玉方响独打道调宫《圣寿乐》”“方响起《玉京春慢》”“方响独打高宫《惜春》”“筝、琵、方响合缠《令神曲》”的记载。

        唐、宋以后,由于戏剧和曲艺的兴盛,方响逐渐不那么受重视了,而被用于宫廷的雅乐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方响又获得新生,在民族管弦乐合奏,尤其是在仿古乐舞中,都使用到方响,它还被用作一些器乐独奏的伴奏。

        

云锣



        锣是一类乐器的总称。无论大小,外形都和一个圆盘相似,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悬挂于架上,可以演奏旋律,称为云锣,又称云璈。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一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到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云锣还用于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

        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现代云锣,有三十七音锣。

        

铙、钹



        铙和钹是非常相近的两种乐器,正因为太相像了,所以又连称“铙钹”。

        铙和钹都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它们的区别有于,铙中间凸起的部分要小些,钹中间凸起的部分要大些。所以铙的声音清脆些,钹的声音沉闷些。

        铙钹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对击,但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来。它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另一种用法是将一片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槌敲击,可以重击,获得响亮的有如飓风般或闪电的效果,也可以轻击或两棰滚奏,使人联想到水声。

        

枧、敔



        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一个乐队怎样达到协调呢?尤其是起和止,怎么才能一致呢?如果是小型乐队还好办,比如传统的京剧乐队,是以板鼓领奏,打板鼓的人就是指挥,他有一些很特殊的动作和鼓点变化,乐手们都能心领神会。还有,玩过一些小型乐队合奏的人也许还记得,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由碰铃或木鱼先敲击两下,作为起乐的标志。

        古人为起乐和止乐专门发明了两种乐器:柷和敔。

        宋陈旸《乐书》说:“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也……所以作乐,则于众乐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柷的样子像一个量器中的斗,中间有一椎,可以左右摇击发声。“所以作乐”就是起乐,“作”的本意就是起。在乐曲进行的中间它不再敲击,所以说它“则于众乐先之而已”。

        敔是用来止乐的,即敔声一响,众乐皆停。据《尚书·益稷》记载:“合止柷敔。”郑玄注:“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铻,以物之,所以止乐。”《旧唐书·音乐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敔的形状像一只蹲伏着的老虎,虎背上有二十七根竹签一类的东西,演奏的时候用一根剖开的竹片刮虎背上的竹签发声,听到它的声音,所有的音乐就停下来了。

        柷和敔属“八音”中的木类乐器,只使用在雅乐系统中,清代以后就废弃不用了。

        



        星,即碰铃,打击乐器之一。广泛使用于我国民间的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曲中。它的历史很悠久,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六朝击星俑”和敦煌北魏壁画看,最早约在南北朝时已很流行。它本是少数民族乐器,后传至内地,为民间管弦乐队中增加音响色彩的伴奏乐器。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双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

        碰铃用响铜或黄铜制作。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铃底有孔,用绳将两只铃系在一起,演奏是两只铃互击发音,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达卜



        即手鼓,是流传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等使用的乐器。因为鼓击时发出类似“达”和“卜”两种声音,所以称为“达卜”。

        达卜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敦煌千佛洞的北魏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

        达卜鼓框一般用桑木制作,呈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驴皮,也有蒙蟒皮的。鼓框内侧有时缀有许多小铁环。达卜规格不一,有大、中、小三种。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