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国学小百科书系·宋词小百科音韵的时代划分

音韵的时代划分

        我国的韵,大致经历过四个阶段:

        先秦至魏、晋,是上古音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专门的音韵方面的研究和韵书的出现,但是根据清代人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的音韵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比如《诗经·周南·关雎》的第三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如果用今天的发音去读,是不押韵的。于是清代的音韵学家告诉我们。“服”字在这里应该读如“别”,这样,就与“侧”字押韵了。再比如屈原《离骚》开始四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用今音来读,也不押韵,于是清代的音韵学家告诉我们,“降”字在这里要读如“洪”,这样,就与上句的“庸”字押韵了。

        南北朝时期至宋末,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对音韵的研究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原来只发一个音的字,都可以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少数零声母的字例外),分别出了四声,编辑了很多韵书。既方便了写诗填词的文人,也让大家有定的规矩可以遵循。这一个时期的文化中心早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所以当时的官方语言是现在江浙闽南两湖两广一带所使用的属于南方语系的语言。这些地方的语言,直到今天,仍然和以北京话为主的北方语系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入声字,由于现在基本上已经消亡,所以使许多初学者十分头痛。

        元至近代是第三阶段。元代北方人入主中原,自然也把北方语言变成了官方语言。这种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已经非常相似。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成为元杂剧和散曲的用韵标准。这种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第一,入声字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分别派入其他四声。第二,入声字消失后,本来只剩下平、上、去三声。但《中原音韵》把原来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样,仍然是四声。第三,把原来最常用的《平水韵》的一百零七个韵部合并为十九部。

        但是,在民间的戏曲创作中,实际上使用的是十三个韵部,即著名的“十三辙”。

        这一时期的诗词,仍然使用唐、宋以来以《平水韵》为代表的诗韵。

        “五四”以后是第四个阶段。白话新体诗的诞生,也是对传统诗韵的颠覆。新诗的用韵十分灵活,大抵相近的音就可通押,甚至有人主张不用韵,但习惯还是要用韵。新诗究竟用什么韵,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主要使用两种用韵方法。一、十三辙。二、《诗韵新编》所规定的十八部。说是十八部,但实际上是平声十八韵、仄声十八韵,入声八韵,一共四十四个韵部。

        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李登所著的《声类》,但书没有传下来。现在最早的韵书,是隋代著名音韵学家陆法言所著的《切韵》,但现仅存残卷。唐人所用的韵书,是孙愐所刊定的《唐韵》,但现在也仅存残卷。现存最完整的韵书是《广韵》,它是宋代陈彭年、丘雍等人根据《唐韵》等书重修的。《切韵》《唐韵》都有二百零六个韵部,太烦琐。唐初许敬宗等人就上疏奏请将二百零八个韵部中有些声音相近的相邻韵部合并。《广韵》承《唐韵》也有二百零六个部。宋淳熙年间,东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将韵部合并为一百零七个。这个《诗韵》为宋以后的人写诗填词所通用,也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唐诗用韵的标准。清康熙时官修的《佩文韵府》,改为一百零六个韵部。

        在使用这两部韵书研究诗、词的用韵和学写诗、词的时候,常常有三个问题困扰着初学者。

        第一,为什么在今天读起来一点区别都没有的字会划分在不同的韵部?比如上平声的“一东”和“二冬”,包括这两个韵部中的许多字,我们感觉读音完全一样,为什么要分在两个韵部?为什么不能通押?这种情况还有上平声中的“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和下平声中的“一先”;下平声中的“二萧”“三肴”和“四豪”;“七阳”和“八庚”等(仄声略)。这个问题的解说很复杂,它们要涉及到古音与今音的区别,还有古人以发音时唇、齿、喉、舌、牙等器官的位置不同而造成声音的清、浊,轻、重不同等。

        第二,同一个韵部中的字,今天读起来并不押韵,比如上平声“十灰韵”中的回、灰、杯、枚、培、崔、梅、盔、雷、堆等字,与同一韵部的才、台、材、灾、来、哀、哉、垓、开等字,完全是两类读音。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前一类字的韵母是“ui”或“ei”,后一类字的韵母是“ai”。但在古音中,读“ui”字的读音全部要变成“ai”,如回不读“huī”而读“huái”;“杯”不读“bēi”而读作“bāi”等。这种情况,各个韵目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现在朗读古诗词,不一定非要按古音来读。

        第三,什么是入声字。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乌”和“屋”。

        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里,这两个字一点区别都没有,都读作“”“ng”“n”等口形阻挡气流,只能发出很短促的音,这类字就是入声字。现在,只有闽南等少数地方语言中还有少量保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